绍兴柯桥话指示词的句法、语义功能
[Abstract]:Based on the study of deixis in the field of typology, this paper discusses in detail the syntactic attributes of the basic demonstrative morpheme "Yi" and the syntactic and semantic functions of all kinds of deixis in Shaoxing Keqiao dialect. Finally,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typ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Ke Qiao dialect demonstrative system.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文学院;
【基金】:社科院创新工程项目“汉语方言的语音与语法”的支持
【分类号】:H17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方平权;岳阳方言的代词[J];云梦学刊;2001年01期
2 刘丹青,刘海燕;崇明方言的指示词——繁复的系统及其背后的语言共性[J];方言;2005年02期
3 储泽祥,邓云华;指示代词的类型和共性[J];当代语言学;2003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张谊生;从量词到助词——量词“个”语法化过程的个案分析[J];当代语言学;2003年03期
2 刘丹青,刘海燕;崇明方言的指示词——繁复的系统及其背后的语言共性[J];方言;2005年02期
3 王莉;标示焦点:“动+个+名”中的“个”[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4 储泽祥;“十五”期间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J];汉语学习;2005年01期
5 薛健;;量词“个化”问题管见[J];汉语学习;2006年05期
6 邓云华;英汉联合短语的类型研究[J];外语教学;2005年01期
7 邓云华,储泽祥;英汉联合短语的共性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年02期
8 陈玉洁;;量名结构与量词的定语标记功能[J];中国语文;2007年06期
9 张明辉;;动补结构“V+个+明白”的语义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邓云华;汉语联合短语的类型和共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周芍;名词量词组合的双向选择研究及其认知解释[D];暨南大学;2006年
3 张俊阁;明清山东方言代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4 盛银花;安陆方言语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薛健;量词“个化”与“个”的语法功能及语法意义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2 王莉;动词结构中的“个”[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刘海燕;崇明方言的指示词系统和指示范畴[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4 肖任飞;非疑问用法的“什么”及其相关格式[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张洪燕;汉语方言指示代词系统的类型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6 吴雯;空间指示与语言主观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7 杨霞;“每”及“每”字结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8 褚俊海;桂南平话与白话的介词研究[D];广西大学;2007年
9 张桂梅;《红楼梦》前八十回“这”、“那”两系指示代词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10 陈天序;基于集合概念的汉语疑问代词非疑问用法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储泽祥,邓云华;指示代词的类型和共性[J];当代语言学;2003年04期
2 石毓智;量词、指示代词和结构助词的关系[J];方言;2002年02期
3 孙立新;关中方言代词概要[J];方言;2002年03期
4 刘丹青,刘海燕;崇明方言的指示词——繁复的系统及其背后的语言共性[J];方言;2005年02期
5 唐正大;关中方言第三人称指称形式的类型学研究[J];方言;2005年02期
6 高永奇!300072;莽语概况[J];民族语文;2001年04期
7 李大勤,江荻;扎话概况[J];民族语文;2001年06期
8 丁启阵;现代汉语“这”、“那”的语法分布[J];世界汉语教学;2003年02期
9 郭芹纳;“这搭、那搭、哪搭、兀搭”疏证──关中方言词语疏证之二[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10 岳中奇;同位结构与名词性偏正结构[J];语文研究;2001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俊阁;明清山东方言代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海燕;海南闽语人称代词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高玉峰;山东方言人称代词的复数表示法[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3年
3 贾英敏;官话方言中的人称代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曹晓燕;无锡方言研究[D];苏州大学;2003年
5 陈燕玲;泉州方言的代词[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6 彭姣娟;新邵酿溪方言代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王晓红;由《聊斋俚曲》看淄川方言人称代词的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8 吴媛;岐山方言语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9 汪高文;彭泽方言代词[D];南昌大学;2006年
10 赵凌云;辉县方言的代词系统[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夏维;张莹;;汉语史上“麽”作假设标记历时小考[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06期
2 袁伊玲;刘文祥;;黔东方言苗语的指示代词使用特点简析[J];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11年04期
3 步连增;;南方汉语中量词定指现象来源初探——以桂南平话为例[J];语言研究;2011年03期
4 朱淑华;;上古汉语“指示代词+NP”中指示代词的功能研究[J];理论界;2011年08期
5 辛斌;;间接引语指示中心的统一和分离:认知符号学的视角[J];外语研究;2011年03期
6 杨丽;;论英汉人称指示语中的“反先用”现象[J];时代文学(上半月);2011年08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李劲荣;;内涵、外延与汉语修饰成分的标记隐现[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2 王晓辉;;汉英语法对比的认知解释[A];江西省语言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全昌勤;何婷婷;姬东鸿;;基于义类的无导词义消歧方法的研究[A];第二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刘正光;;指称与句法[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王远杰;定语标记“的”的隐现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2 王洪钟;海门方言语法专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3 金宝荣;汉语指示语及其篇章衔接功能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4 李明;西双版纳傣语量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5 黄平;汉藏语数量名结构语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盛益民;绍兴柯桥话指示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1年
2 王永杰;韩汉越指示词的共性和个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3 王立霞;韩国语指示词“(?)”和汉语“这/那”的对照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4 刘海燕;崇明方言的指示词系统和指示范畴[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5 罗欢;汉语书面语篇中指示词研究[D];湖南大学;2003年
6 谭云霞;英汉物指空间指示词语法化的认识研究[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1年
7 刘晓宇;用关联理论分析指示词[D];吉林大学;2008年
8 姜晓曦;韩中指示词的对比研究[D];延边大学;2012年
9 陈义清;克里普克严格指示词理论探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智媛;论汉语指示代词“这·那”的日语翻译[D];厦门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3802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3802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