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论英汉习语中的设喻连续体

发布时间:2018-12-15 17:31
【摘要】:所谓设喻连续体,即在某一语言表达式中多种设喻手段并存的现象。英汉设喻连续体习语的意义产出和理解过程是概念隐喻和转喻、或者概念隐喻和提喻的整合运作过程,并且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认知加工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隐喻、转喻以及提喻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而是语言事实中存在的同时并存、互相蕴含的连续体关系。这种设喻的连续体中隐喻、转喻或提喻的边界并不是明确清晰的,而是相对模糊的。隐喻、转喻、提喻连续体习语为汉语所特有,英语习语中更为常见的则是隐喻和转喻、隐喻和提喻或者提喻和转喻连续体。英汉习语设喻连续体在语言层面所显示的差异,究其根本是反映了其背后认知机制的差异、不同民族人们认知能力和认知方式的差异,以及语言所表征的客观现实的差异。
[Abstract]:The so-called metaphorical continuum, that is, in a language expression, the coexistence of a variety of figurative means. The process of meaning produc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English and Chinese metaphorical idioms is a process of conceptual metaphor and metonymy, or the integration of conceptual metaphor and metonymy, and is a dynamic and complex cognitive process. In this process, metaphor, metonymy and metonymy are not independent individuals, but exist simultaneously in linguistic facts. The boundaries of metaphor, metonymy or metonymy are not clear, but relatively vague. Metaphors metonymy and metonymy continuum idioms are unique to Chinese but more common in English idioms are metaphor and metonymy or metonymy and metonymy continuum.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 metonymy continuum at linguistic level reflect the differences in the cognitive mechanism behind them, the differences in cognitive ability and cognitive styles of people of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and the differences in objective reality represented by language.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资助项目:2012JK289
【分类号】:H0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王寅;认知语言学之我见[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2 刘正光;论转喻与隐喻的连续体关系[J];现代外语;2002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尹丕安;李健;延宏;;基于效应决策模式的认知言语交际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2 丁珊珊;;对Oxymoron汉语译名的审视[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3 刘旺余;;莎士比亚第116首十四行诗的文体特征[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4 刘旺余;;委婉语跨文化研究[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5 裴利民;夸张“可接受性”的心理及语用探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6 周雪;;拟人修辞格的英汉对比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7 陈敬学;;从英语“名转动”现象看概念转喻与借代的差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9期

8 雷静;;对汉英语言中不同死亡委婉语的解读[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3期

9 向大军;;关联理论下双关话语的语用解读[J];安康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10 邓莉;隐喻对语义变化的阐释[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王珊珊;;英汉委婉语及构成对比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曲丽玮;元刊杂剧复字词汇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吴莉;转喻与话语的符号—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阮氏黎心;汉越人体名词隐喻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潘震;中国传统情感英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枫;英语评论附加语的评价意义及其动因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6 孟德腾;现代汉语嵌入式预制语块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陈静;语用认知视角下的指称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8 吴玉凤(Nareerat Watthanawelu);明清华南竹枝词民俗文化词语与熟语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9 刘颖;汉语矛盾格的多维观照[D];安徽大学;2011年

10 黄生太;《红楼梦》拟声词及其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谭瑾;现代汉语认知称谓词的隐喻及转喻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王宏伟;英语学习者隐喻产出僵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周睿;动宾式惯用语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4 杨静;关联视角下的中介语境及其构建[D];天津理工大学;2009年

5 周白羽;头韵翻译的补偿性策略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6 张娜;意义构建中的概念转喻[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7 宋洋;隐喻转喻对比分析[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8 陈文爽;关联理论视角下文化缺省及翻译补偿[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9 耿煜博;论社会符号学意义的翻译[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10 周俐梅;英汉抒情诗中语法隐喻的对比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王寅,李弘;中西隐喻对比及隐喻工作机制分析[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2 刘正光,周红民;惯用语理解的认知研究[J];外语学刊;2002年02期

3 王寅,李弘;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对句法成因的解释[J];外语学刊;2003年01期

4 王寅;“现实—认知—语言”三因素间的反映与对应滤减现象[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5 刘正光;名词动用过程中的隐喻思维[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年05期

6 王寅;认知语言学与语篇分析——Langacker的语篇分析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年02期

7 刘正光;莱柯夫隐喻理论中的缺陷[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磊;从英汉习语的表达看思维模式差异[J];中州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2 张若兰;英汉习语的特点及其文化差异[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3 单文波;英汉习语变体现象浅谈[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年05期

4 胡慧琦;;英汉习语中的文化差异比较[J];文教资料;2010年02期

5 蒋燕;;英汉习语文化差异的对比分析[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6 汪宏;谈谈英汉习语对译过程中的适度性[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3年01期

7 解宝;刘洪泉;;英汉习语与英汉民族[J];科技资讯;2006年18期

8 刘宁;杨福;武一;;英汉习语的创造及变异形式[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11期

9 孟宏;;英汉习语中西文化差异探源[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10 曾熙娟;;从英汉习语中的动物喻体看文化差异[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王保云;;通过英汉习语看中西文化差异[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2 王惠;;英汉习语文化差异对比浅析[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林文才;;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差异[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吴克炎;;英汉习语的文化误读探源[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吴克炎;;词典编纂与群体文化误读——从“旧瓶装新酒”谈起[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顺平职教中心 李文娣;英汉习语与民族文化特征[N];学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叶琳;英汉习语理解模式及使用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月霞;认知视角下英汉习语中人际关系的对比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兰飞飞;英汉习语对比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3 张燕;英汉习语的民族文化差异性的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4 尹瑞华;多义词“手”在英汉习语中的隐喻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

5 吴青铭;英汉习语中隐喻的对比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0年

6 苏科;英汉习语的认知语言学对比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7 王梅;从英汉习语看英汉文化的异同[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8 张竞辉;概念隐喻理论视角下的习语分析[D];河海大学;2007年

9 张有为;汉英习语的认知比较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10 陶三琴;[D];苏州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3810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3810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c9e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