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手”的认知维度看“手”的意义建构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polysemous network theory of TylerEvans (2003), the meaning system of "hand" is constructed in the process of human experience processing, and the experience style and cognitive dimension are the original motive force for the gen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eaning system of "hand" and the motivation for meaning construction. Human understanding of the hand can be analyzed from five dimensions: the physical hand, the tool hand, the container hand, the directional hand and the moving hand. In this paper, the expression of "hand" in English and Chinese is taken as the corpus to reveal the cognitive motivation and strategies used in the process of cognition of "hand".
【作者单位】: 四川外语学院英语学院;
【分类号】:H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高明乐,朱文俊;汉语“手”和英语“hand”的领域转移比较[J];外语研究;2005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朱宁;陈洁;;“Head”语义扩展分析及其对教学的启示[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3期
2 刘泽华;春秋战国的“立公灭私”观念与社会整合(上)[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3 田桂民;早期中国神仙信仰的形成与演化[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4 肖鹰;人类语境中的“美”——“美”的概念再阐释[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5 陈斌,何世英;新编中学语文若干注释商兑[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6 张飞龙;中国漆文化起源问题研究[J];中国生漆;2005年01期
7 张世君;中西文学叙事概念比较[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8 吴晓亮;对南诏大理国都的几点考释[J];云南社会科学;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姜玉梅;;秦简文字与小篆之比较[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姜玉梅;;略述青川郝家坪木牍之研究[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吴丹梅;法治的文化解析[D];黑龙江大学;2003年
2 秦丽娜;电针改善抑郁模型大鼠消化功能的机制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3 吴克峰;世界政党政治发展中的反对党理论与实践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4 付岩志;《聊斋志异》诠释史论[D];山东大学;2007年
5 陈志勇;唐宋家训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6 张红运;唐代诗序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7 汪田明;中国龙的图像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8 刘晓根;党在中国公民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浩斌;浅析“思想现象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2 刘玉昌;探讨汉字文化蕴涵 改进中学汉字教学[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3 彭燕;《诗经》女性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4 曹强;宋代江南圩田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5 吴芳;上古—中古“寒”、“冷”、“凉”词群的认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6 杨丹;论计算机技术对文学接受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王茜;汉字完形解构的辨识效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史超;曹丕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9 索春艳;公共健康伦理探析[D];黑龙江大学;2007年
10 高海英;《说文解字》女部的文化阐释[D];扬州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王寅;狭义与广义语法化研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2 钱冠连;有理据的范畴化过程——语言理论研究中的原创性[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年10期
3 王寅;事件域认知模型及其解释力[J];现代外语;2005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竞贤;;多模态视角下的隐喻——兼评Charles Forceville的隐喻研究[J];外语学刊;2011年05期
2 张巨武;;基于体验哲学的人体隐喻认知研究[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3 王寅;;体验人本观视野下的认知符号学[J];外语研究;2011年03期
4 王龙贵;;语篇连贯性的认知识解[J];德州学院学报;2011年S1期
5 王寅;;后现代哲学视野下的当代隐喻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11年04期
6 王晶;;从体验论看英汉语中“吞”的概念隐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7期
7 舒丽娜;;英汉消极情感隐喻体验基础认知对比[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8 王国萍;危鸣辉;;汉语网语的认知理据与其范畴化——以“黑客”为例[J];作家;2011年14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江加宏;通感隐喻的认知研究[D];安徽大学;2005年
2 栾鸥;通感的认知阐释[D];黑龙江大学;2008年
3 何小燕;从认知角度看翻译的主体间性[D];长沙理工大学;2007年
4 万正发;论体验哲学观对翻译认知能力的阐释[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5 罗植琳;探析理想化认知模型的矛盾性[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6 周晓辉;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汉语歇后语探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春伶;试论认知诗学的哲学基础[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8 刘敬;汉字构型与意义构建的认知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9 柳超健;中美首脑政治演讲中概念隐喻对比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10 宗小飞;《诗经》的隐喻语言模式[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3837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3837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