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百越走廊及其向茶马古道的转型——从词与物的传播说起

发布时间:2019-02-15 10:32
【摘要】:据古代文献记载,百越民族分布在会稽(绍兴)到交趾(在越南境内)的地段上。百越民族后来不断向中国西南、东南亚以及印度迁移,其活动线路形成百越古道或百越走廊。百越走廊是人类迁移线路喜马拉雅山南路的主要段落。滇桂道、步头道、银生道、博南古道是百越走廊的主要段落或支线,研究这些古道对解释亚洲人类起源和文明起源有重要意义。随着茶马古道的兴起,百越走廊的几条主要古道得以激活复兴。尤其是滇桂古道上买马活动的兴起,形成了以横山寨为集散重地,以右江古道网络和左江古道网络为主干道的买马古道网络,使得整个百越走廊进入繁荣期,为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古道的开发和定型起到了重要作用。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ancient literature, the Baiyue nationality was distributed from Huiji (Shaoxing) to Jiao toe (in Vietnam). Later, the Baiyue nationality continued to migrate to southwest China, Southeast Asia and India, forming the Baiyue Road or the Baiyue Corridor. Baiyue Corridor is the main passage of the Himalayan South Road. The main paragraphs or branches of Baiyue Corridor are the Yunnan-Gui Road, the Walking Road, the Yinsheng Road and the Bonan Road. The study of these ancient way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explain the origin of human and civilization in Asia. With the rise of the Tea Horse Road, several main ancient roads in the Baiyue Corridor have been activated and revived. In particular, the rise of horse buying activities on the Yunnan-Guangxi ancient road resulted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buying horse road network with the Hengshanzhai as the distribution center, the Youjiang ancient road network and the Zuojiang ancient road network as the main road, making the whole Baiyue Corridor enter the period of prosperity. It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and finalization of ancient roads in South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中文系;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基于系统语音对应的核心词分阶及建模研究”阶段性成果(11JJD740004) 韩国POSCO TJ Park Foudantion项目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878.4;H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滕兰花;;清代百越古道与田东商业的发展浅析[J];百色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2 蓝韶昱;;茶马古道与百越古道[J];百色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3 李富强;;百越古道:一个历史的考察[J];百色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4 蒙斯牧;;印尼语和侗泰语的关系词[J];民族语文;1990年06期

5 郑超雄;;百越古道的文化遗存和文化线路[J];百色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6 陈保亚;论茶马古道的起源[J];思想战线;2004年04期

7 陈保亚;;论滇P鸸诺赖男纬杉捌湮幕サ匚弧杪砉诺涝缙谛翁芯縖J];思想战线;2006年02期

8 陈保亚;台佤关系词的相对有阶分析[J];语言研究;1997年01期

9 倪大白;中国的壮侗语与南岛语[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8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明芳;论船棺葬[J];东南文化;1991年01期

2 刘小方;;世界遗产视野下的茶马古道旅游开发——兼论茶马古道的世界遗产价值[J];旅游论坛;2009年02期

3 覃晓航;侗台语族谱系分类史略[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4 覃晓航;汉台语关系研究综述[J];贵州民族研究;1992年01期

5 杨雪松;赵逵;;潜在的文化线路——“川盐古道”[J];华中建筑;2009年03期

6 陈保亚;;茶马古道:横跨世界屋脊的文化传播纽带——纪念茶马古道首次徒步考察和命名15周年[J];科学中国人;2005年12期

7 高泽强;;海南岛树皮布历史溯源[J];广西民族研究;2007年02期

8 班_(;汉台语关系研究述评[J];民族语文;2003年02期

9 金理新;;侗台语的舌尖后音[J];民族语文;2010年04期

10 黄行;;内爆音声母探源[J];民族语文;201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韦学纯;;历史音韵学和语言年代学视野的水汉民族渊源[A];水家学研究(五)——水家族文明[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武忠定;越南语核心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2 倪宏鸣;维吾尔语和阿美语语言特征对比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3 付顺;古蜀区域环境演变与古蜀文化关系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王跃;大理巍山回村“东莲花”传统聚落与建筑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2 阚波;茶马古道的历史沿革与申遗冷思考[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3 刘小方;中国文化线路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4 包威;云南茶马古道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5 尹巧云;佤语的傣语借词与佤语声母关系探讨[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6 陈蓦;探寻丽江古城文化生命力[D];云南艺术学院;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承志;;云南元谋发现的猿人牙齿化石[J];地质学报;1973年01期

2 贾,

本文编号:24232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4232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ac4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