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教”的读音演变及其与“叫”的历时更替

发布时间:2019-03-03 16:22
【摘要】:在表"使令"义上,唐代以前,主要以"使"、"令"为主;宋金时期,"教(交)"取代"使"和"令"成为当时口语中表"使令"义的主导词;而大约在明末清初,"教"在与"叫"的竞争中失去优势,被淘汰出局,"叫"成为至今表"使令"义的主导词。"教"本读去声,表"使令"义的"教"读作平声是为与原义区别而产生的一种破读,之所以后来又重新读为去声,是受"叫"读音影响的结果。
[Abstract]:In the meaning of "make order", before Tang Dynasty, "make" and "order" were mainly used; in the period of Song and Jin dynasties, "make" and "order" were replaced by "make" and "order" as the main words of the meaning of "making order" in oral English at that time; At about the end of the Ming Dynasty and the beginning of the Qing Dynasty, "teaching" lost its advantage in the competition with "Xiao", was eliminated from the market, and "called" has become the leading word for "meaning" of the order "to this day." It is a kind of broken reading to distinguish the meaning of "teaching" from the original meaning, and the reason why it is re-read is the result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pronunciation of "Xiao", which is the result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pronunciation of "Xiao" in teaching "this reading out of sound," and the "teaching" of making the meaning of "order" as a flat sound.
【作者单位】: 河南理工大学文法学院;
【基金】: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1-QN-261) 河南理工大学博士基金资助项目(B2011-091)
【分类号】:H1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国良;戴震对理学的解构与中国哲学的近代转向[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2 姚徽;论朱熹《论语集注》的特点及贡献[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3 李凤鸣,王为东;皇权政治与清末法律近代化[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4 李梅训;简论欧阳修《诗本义》对《毛传》、《郑笺》的批评[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5 张劲秋;《论语》何晏注训诂研究[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6 黄启庆;尹海良;;现代汉语AB式双音节形容词重叠形式及其音变处理[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7 肖建新;;宋代的监察机制[J];安徽史学;2006年02期

8 卢英顺;现代汉语中的“延续体”[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9 李先华;《说文段注》词义考释论略[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10 汪大白;传统《诗经》学的重大历史转折──朱熹“以《诗》言《诗》”说申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姚文造;;论徽州学者的《春秋》学研究[A];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吴怀棋;;太极文化与和谐思维[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3 魏建震;;周代社祀与西周社会秩序的建立[A];炎帝·姜炎文化与和谐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陶原珂;;从汉语的词性-义项关系论汉外词典的词性标注结构[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高建立;;闽学与佛学之关系研究——以朱熹哲学思想为中心[A];闽学与武夷山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朱承;;朱熹格物学说的倾向和矛盾[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韩东屏;潘红霞;;朱熹理欲观新释[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周天庆;徐朝旭;;静、虚工夫与明中后期儒、道交涉——以朱熹后学蔡清为例[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高建立;;从心性论看朱熹对佛学思想的吸收与融会[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俞志慧;;《国语·晋语四》韦注辨正[A];第二届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鞠宝兆;《内经》藏象理论体系的发生学研究[D];辽宁中医学院;2002年

2 王启涛;中古及近代法制文书语言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3 王利众;俄汉科学语言句法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4 王芳恒;冯友兰社会文化观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5 黄黎星;《易》学与中国传统文艺观[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6 林殷;命门学说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3年

7 刘生良;《庄子》文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8 韩同兰;战国楚文字用字调查[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傅新营;宋代格韵说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10 樊中元;现代汉语一名多量现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磊;时间副词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2 郑琳;《说文解字》大徐注研究[D];河北大学;2000年

3 刘苏乔;汉法比较方式对比研究[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0年

4 李贤景;三种否定比较句的联系与区别——“不如”、“不比”、“没有”型比较句考察[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0年

5 王国栓;安国方言语音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6 张悦;诗与思之和谐交融——论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意象思维[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7 戴和冰;《汉书·艺文志》至《宋史·艺文志》易类书目研究[D];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2001年

8 李小芳;临县三交话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9 赵淑贤;俄汉语数量意义的表达形式和手段对比[D];黑龙江大学;2001年

10 韩淑华;汉语的“什么”与英语的“what”[D];延边大学;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杨月蓉;从“着”与“教”的注音谈辞书注音原则[J];辞书研究;2004年03期

2 邓晓华,王士元;古闽、客方言的来源以及历史层次问题[J];古汉语研究;2003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月蓉;从“着”与“教”的注音谈辞书注音原则[J];辞书研究;2004年03期

2 徐山;;释“交”[J];长沙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3 杨月蓉;;从“教(叫)”看汉语被动句和使动句的互转[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4 张虹倩;;也论“教”的使役和被动之间的转换[J];宜宾学院学报;2009年11期

5 余大光;反训词集释(一)[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03期

6 周光庆;;“教”族词的形成发展及其文化意蕴[J];古汉语研究;2005年04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本文编号:24338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4338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9a7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