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视角分析口译过程中的释意理论
本文关键词:从认知视角分析口译过程中的释意理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全球化发展的不断深入和我国世界经济地位的不断攀升,我国同其他国家及地区的贸易和文化交流活动日益频繁并呈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在各种各样的国际交流中,口译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直接影响着不同文化的沟通效果和通达度。因此,认清口译的运作过程和实质有助于揭示翻译本质,更好地指导翻译行为。近年来,对口译的研究展现出跨学科的新特征,其中,心理学、认知学和口译传统理论呈现出相互渗透与融合的发展趋势。作为西方口译的经典理论,释意理论是以塞莱丝柯维奇为代表的法国释意学派在口译研究与实践中创建的口译研究理论体系,该体系认为口译是一种交际活动,其对象是说话人要表达的内涵意义而不是某种特定的语言;想要完善地传达意义,就应把讲话人的语言意义和译员的非语言知识结合起来,两种语言间的转换不能是机械地代码转化,而应是意义的转达。介于此,语言不再是亘古不变的研究对象,取而代之的是口译过程中意义传递的现象。不同于传统的口译理论,塞莱斯科维奇和勒代雷提出的释意理论把口译过程视为理解、脱离语言外壳和表达三个不同的阶段。该理论认为在“理解”和“表达”两个阶段之间,还存在着一个意义产生的重要阶段,即“脱离原语外壳”阶段,逐字逐句的转述信息不应是翻译的主旨,再现原语的隐含意义和内在思维应被奉为口译的核心步骤。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的认知心理学认为口译是一种认知活动,口译的过程就是认知处理的过程。语言符号会提供多种假定意义,正是认知因素的参与,才使得去伪存真排除冗余的脱离原语外壳环节成为可能。这种联系也是从认知视角分析口译过程中的释意理论的根基之一。 国内外对释意理论和认知处理有大量的研究,本文旨在探讨以下两个问题:1.如何从认知视角分析释意理论?2.释意理论和认知处理机制各有侧重,二者结合可以对口译行为做出什么样的多角度阐释? 本文以2013-2015年李克强总理答中外记者问招待会中的口译片段作为语料,结合认知处理机制的理论,从认知视角阐释口译过程中的释意理论。从认知常量、认知运作和认知调控的角度对释意理论中的理解、脱离原语外壳和表达三个阶段进行阐述;从认知处理机制中自上而下的并行处理机制、自下而上的串行处理机制的角度分析释意理论三角模型中的编码转换和脱离原语外壳阶段,即分别在连续性和整体性层面从认识视角对释意理论进行分析。 本文首先介绍了释意理论和认知处理机制的产生和发展,并详述了其主要内容,第三章从认知常量、认知运作和认知调控角度分别对释意理论中的理解、脱离原语外壳和表达进行了分析;第四章分别从认知处理机制中自上而下的并行处理机制和自下而上的串行处理机制对释意理论三角模型中的编码转换和脱离原语外壳进行了阐述。第五章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得出结论,并提出了局限和今后的科研建议。希望通过不同角度的阐述与分析,全方位地解释口译行为,克服单一理论在口译过程的解释力和应用方面的不足,发现可进一步完善的空间以供译者合理地选择与整合,更好地指导翻译实践。
本文关键词:从认知视角分析口译过程中的释意理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434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43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