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和谐与言语交际中的“口是心非”
[Abstract]:In the social interaction, the self-expression of the communicant often presents the situation that I "and the heart" do not agree, to help the communicant to "show the spirit of altruism", the contradictory and complex psychology, to carry out self-compression efforts or money, and also to be used by other people to fight the opponent, And trying to avoid face-to-face swordplay. The "The mouth is not the heart of the heart" 's many language functions reflect the people's ability to handle and handle, seek the treatment of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pursue the harmonious state of the individual's internal psychological harmony as the center, and the human environment circle around it. The influence of the model and the basic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Chinese culture on the speech choice of the individual living in it is reflected.
【作者单位】: 厦门理工学院外语系;
【基金】:福建省教育厅A类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英汉语言人际关系信息传递与理解比较研究——社会心理语言学视角”(JA10267S)
【分类号】:H01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严新明;童星;;“心我”与“口我”:关于社会互动行为主体的研究[J];江海学刊;2008年02期
2 杨中芳,彭泗清;中国人人际信任的概念化:一个人际关系的观点[J];社会学研究;1999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其海;;蒲松龄的德性品质初探[J];蒲松龄研究;2010年02期
2 温纯如;黑格尔关于量与数学的无限性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3 赵妙法;Metaethics(后伦理学)与Metaphysics(后物理学)——粗议中西哲学之异同及中国有无哲学的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4 李革新;;从自然王国到自由王国——论康德、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自由观[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5 郭桃芬;;方鸿渐的“围城”与“围城”中的方鸿渐[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6 郭树杰;;马克思早年美学思想的发展轨迹——从《手稿》到《神圣家族》[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7 史铁尔;高桂贤;;论社会工作的价值观融合[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8 张传开;必然与自由范畴在近代西方哲学中的演进[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9 魏名国;试论真理的模糊性和精确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10 张盛彬;评逻辑研究中的极左干扰[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晓锐;李敏勇;刘忠;张萌;;论宇宙认知观——道是宇宙恒在的本原[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2 张振东;孙振;;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学科交叉与方法论[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3 郑兢晶;彭福扬;;彭福扬要素重组法:一种新的创新方法[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4 张晓锐;李敏勇;刘忠;张萌;;论宇宙认知观——道是宇宙恒在的本原[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5 傅德本;;自然辩证法何以安身立命——读刘啸霆教授文章的几点认识[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专家专题论坛“在为国服务中发展自然辩证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曹桂红;;低碳创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博弈论[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7 俞吾金;;论思维与存在的异质性——马克思哲学思想演化中的一个关节点[A];第二届中国南北哲学论坛暨“哲学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李静雅;胡荣;;城市居民社会信任的构成及影响因素[A];福建省社会学2006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孙正聿;;怎样理解马克思的哲学革命[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上)[C];2005年
10 张廷国;;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重读马克思[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吴旅燕;论我国私有财产权的宪法保护[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吴波;共同犯罪停止形态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许青松;间接正犯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刘卫先;后代人权利论批判[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卢迎春;论当代中国大众传媒的政治功能[D];苏州大学;2010年
8 张洁;上海市郊公办学校学生来源的多样性对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义;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概念、历史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10 赵淑辉;当代中国交往理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珊珊;马克思实践本体论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崔莹;旅游学学科性质的哲学反思[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霞;青少年网络生态文明教育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王天瑞;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黎益君;企业理念探析[D];湘潭大学;2010年
6 阳功庆;论特雷·伊格尔顿的文化批评观[D];湘潭大学;2010年
7 黄华;灾难新闻“英雄”原型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陈薪;论彭漪涟教授对辩证逻辑理论的新探索[D];湘潭大学;2010年
9 谷小科;长株潭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系统论思考[D];湘潭大学;2010年
10 吴佩琦;马克思需要理论的发展及其现实意义[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曹威麟;朱仁发;郭江平;;心理契约的概念、主体及构建机制研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7年02期
2 杨中芳,彭泗清;中国人人际信任的概念化:一个人际关系的观点[J];社会学研究;1999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邱志华;李晖;刘军明;;模糊语言的言语交际功能[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2 黄凌燕;;语用标记语在言语交际中的功能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年S1期
3 丁厚琴;;从语言模糊性看女性语言的交际特点[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4 陈虹;;先例现象在言语交际中的功能[J];文教资料;2009年31期
5 谢智广;许祥东;;再论性别差异在语言中的表现[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09年03期
6 陈丽萍;;论语境在言语交际中的解释功能[J];语文学刊;2009年21期
7 陈丽萍;;论社会文化语境对言语交际的制约功能[J];文化学刊;2010年01期
8 胡彦超;杨洋;;认知语境下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言语理解[J];文教资料;2010年02期
9 尹丕安;李健;延宏;;基于效应决策模式的认知言语交际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10 宋佳;杨跃;;言语交际中非真实性话语的语用新解[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聂焱;;论“文革语言”对言语交际基本原则的违背[A];语言学新思维[C];2004年
2 刘伊俐;;从关联理论看书面语篇中的语境选择[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1年年会论文集[C];2001年
3 沈祥和;;言语得体谁说了算[A];语言学新思维[C];2004年
4 沈祥和;;永不停息——评王希杰《汉语修辞学》(修订本)中对得体性原则的诠释[A];修辞学新视野——汉语修辞与汉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聂焱;;得体性原则两题[A];得体修辞学研究[C];1999年
6 李名方;;修辞学:言语得体学[A];得体修辞学研究[C];1999年
7 聂焱;;得体性原则两题[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C];2004年
8 鞠玉梅;;中西修辞学传统思考[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刘凤玲;;论修辞语用中的适应原则[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下)[C];2002年
10 李名方;;心理认同是检验修辞效果的惟一标准[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下)[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国功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重构:逻辑起点的重立与内涵构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谢震霖;两岸语汇交融助推汉语发展[N];文汇报;2006年
3 周振鹤 葛红兵 郜元宝 陈光磊 胡守钧;汉语:突出外来语的重围[N];社会科学报;2002年
4 沈锡伦;词义的性质[N];语言文字周报;2007年
5 特约记者 邵全臻;普通话与方言能否和平共处[N];社会科学报;2005年
6 张永奋;临时称呼语趣谈[N];语言文字周报;2007年
7 向明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困境求变”:语用研究的经济分析视角[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8 江晓红 肇庆学院外国语学院;实验语用学引领研究方法革新[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9 张巨龄 光明日报社;从“感冒”之于 “感兴趣”说到“嬉戏修辞”[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10 江晓红 肇庆学院外国语学院;多元与融合:语用研究的认知视角[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青;理解言语交际中的语用模糊:一个综合模型[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2 邵严毅;蓄意歧义作为言语交际策略的语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3 申智奇;刻意曲解:言语交际中的语用策略[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4年
4 张淑玲;言语交际中非真实性话语作为语用策略的顺应性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5 宗世海;汉语话语中误解的类型及其因由[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0年
6 崔国鑫;语用视野下的会话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7 方传余;言语幽默的语用策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8 郑志进;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及其在话语生成和理解中的认知语用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9 赵明炜;会话的交互言语行为模式[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10 林大津;跨文化言语交际:互动语用修辞观[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志茹;言语交际中误解现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新艳;言语交际中刻意曲解的关联顺应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付丽君;言语交际中的冗余现象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孙秀丽;从言语行为角度看成功言语交际[D];黑龙江大学;2002年
5 林易;基于语境顺应理论的言语交际分析[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6 袁冶;从社会因素的角度看言语交际中的性别差异[D];吉林大学;2004年
7 李超慧;隐喻在言语交际中的运用及语用理解[D];西北大学;2003年
8 黄凌燕;言语交际中语用标记语功能分析[D];厦门大学;2008年
9 邱凌;言外之意的语境初探[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10 沈静楠;言语交际中的语用模糊策略分析[D];长春理工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4344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434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