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两汉粮食容量制度单位量词考
[Abstract]:Grain capacity system measur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e-Qin and Han dynasties, especially in the measurement system. Comprehensive unearthed and handed down literature materials, a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 of the pre-Qin and Han dynasties capacity unit system, the stone, Dou, Dendrobium, ascending system, the reference, and so on, such as the system of detailed research, can revise the lexicon interpretation, make up for the lack of interpretation. Add documentary evidence and clarify the use of capacity quantifiers in pre-Qin and Han dynasties.
【作者单位】: 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先秦两汉量词发展史研究:基于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的综合研究”(项目编号:12YJC740045) 江苏省哲社基金项目“先秦两汉量词发展史研究”(项目编号:11YYC010) 第52批博士后基金资助项目“隋唐五代量词研究:基于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的综合研究”(项目编号:2012M521370)
【分类号】:H1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李建平;;秦汉简帛中的度量衡单位“参”——兼与肖从礼先生商榷[J];敦煌研究;2011年01期
2 李建平;;汉代“^#”之制度补正[J];农业考古;2010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崇{|;;硬租与实租:晚清民国徽州地租研究——以《金长千公会租簿》数据为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贾兵强;;楚国粮食产量测算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2期
3 张伟;;从敦煌汉简看汉代河西地区的职官体系[J];安康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4 刘辉;;西汉西北屯田与边塞守御之联系及其演变[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5 苏卫国;;中国古代文书接力传递问题试探[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6 井上和人;吴丽丹;;渤海上京龙泉府形制新考[J];边疆考古研究;2005年00期
7 王智远;;旅顺博物馆藏青铜器概述[J];边疆考古研究;2007年00期
8 李孝林;;周、汉审计史新议——兼评《中国审计史》第一卷[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9 傅荣贤;;《中国图书和图书馆史》简帛部分辨析[J];图书与情报;2009年02期
10 毛敏;;南宋建康城护城壕及城垣初探[J];长江文化论丛;2012年0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郭洪伯;;秦汉“稗官”考 秦汉基层机构的组织方式(其一)[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陈松长;;连云港海州双龙汉墓出土汉代漆尺彩绘图像解读[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重庆理工大学财会研究与开发中心内部控制课题组;李孝林;陈丽蓉;;汉简中的内部控制方法探索——汉代内部控制初步发展论[A];首届内部控制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朴玉顺;;沈阳故宫建筑大木构件的权衡[A];文物建筑论文集(第2辑)[C];2009年
5 何世民;;方寸匕容量探析[A];全国第3届临床中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杨坚;;《齐民要术》中的鱼类加工技术研析[A];饮食文化研究(2008年第2期)[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芳宇;唐五代量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潘苇杭;先秦两汉尧文化探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崔存明;荀子与儒家六艺经典化[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贾文丽;汉代河西军事地理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5 苗霖霖;北魏后宫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马瑞;西北屯戍汉简文字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韩美仙;基于药物重量实测的经方本原剂量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8 宋佳;经方50味药物在明代13位医家中的用量规律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9 宋延强;金元四大家对经方50味常用药物的临床用量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10 郭海燕;汉代平民教育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涛;清代山东小清河沿岸的河患与水利建设[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薛芳芳;秦汉服饰制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牟雪松;汉代西北屯田问题探析[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4 于相燕;民国时期山东教育经费研究(1912-1937年)[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庞建卫;论秦汉时代的乡官[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明丽;汉代“私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常舒扬;居延汉简所见汉代边塞档案管理制度探讨[D];吉林大学;2011年
8 张晶晶;汉代官印制度考述[D];吉林大学;2011年
9 段晓先;《黄帝内经》单音节形容词同义关系辨析[D];西南大学;2011年
10 何琴;英藏敦煌文献(S10-S522)量词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肖从礼;;从汉简看两汉时期量词的发展[J];敦煌研究;2008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沛;;论先秦到两汉宗族形态的变迁[J];学习与探索;2006年04期
2 杜小钰;;考古所见先秦两汉的床及其礼俗初探[J];东南文化;2008年02期
3 吴爱红;;和谐美——先秦两汉与古希腊罗马美学的会合点[J];语文学刊;2009年01期
4 王毓红;从批评客体的接受看先秦两汉时期的文学批评[J];宁夏社会科学;2005年04期
5 何世剑;;先秦两汉时期诗学人格批评论[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6 马银琴;;读《从文学到经学——先秦两汉诗经学史论》[J];文学评论;2011年02期
7 袁文春;;先秦两汉小说概念辨析[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8 李华年;;先秦两汉文论的“形而下”特征——中西文论比较丛谈之一(续)[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1期
9 李剑国;痴人说梦梦方幽──读《中国梦文学史(先秦两汉部分)》[J];天津社会科学;1994年05期
10 林怡;先秦两汉国人征兆观考论[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宗庆;;在已动之性与未动之情间问学——评魏家川《先秦两汉的诗学嬗变——从“〈诗〉云”“子曰”到“子曰诗云”》[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四辑)[C];2008年
2 薛瑞泽;;论先秦两汉黄河文明对南越地区的影响[A];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第1卷第1期)[C];2008年
3 赵敏俐;;音乐对先秦两汉诗歌形式的影响[A];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研究——第一届与第二届“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王愿;;先秦两汉时期导引内涵与地位探讨[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传承创新与发展研讨会专辑[C];2007年
5 王关成;;先秦两汉妇女婚恋生活状况发覆[A];秦文化论丛(第十辑)[C];2003年
6 王纪潮;;中国古代巫、毒关系之演变——战国秦汉简帛材料中有关毒的人类学观察[A];第一届中国古代毒物学史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刘刚;;关于先秦两汉文学与语言文字关系的几点思考[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C];2004年
8 刘刚;;关于先秦两汉文学与语言文字关系的几点思考[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全国首届东周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刘敏;;先秦两汉自然观发展轨迹描述[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10 中岛敏夫;;关于中国古代历史文献信赖性问题的二三事[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世界格局中的中华文明”国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庆柱;我国古代铁器考古学研究的力作[N];中国文物报;2005年
2 ;三峡惊现“中国通史”文化堆积层[N];深圳商报;2002年
3 郑第腾飞;科技思想语境下的道家[N];社会科学报;2008年
4 李廷华;清代书法变异的学术背景(下)[N];美术报;2005年
5 刘鹏;哲学与医学概念不可混淆[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6 冯天瑜;返本开新 追寻大美[N];文艺报;2006年
7 萍庵;何谓“卖重”?[N];中华读书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陈宏;为了记忆我们抢救年画[N];深圳特区报;2006年
9 汪学群;乾嘉汉学家对理的新诠释[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10 寒青;浓缩的画 凝固的诗[N];中华读书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武金勇;先秦两汉绘画颜料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2 孙玲;先秦两汉题材通俗小说及其传播研究[D];苏州大学;2014年
3 王凤霞;先秦两汉诗歌的生命意识及其艺术显现[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4 姚圣良;先秦两汉神仙思想与文学[D];山东大学;2006年
5 李建平;先秦两汉量词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6 李琨;先秦两汉诗歌的狂欢化色彩[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郑永乐;先秦两汉魏晋六朝舞蹈文学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4年
8 段立超;上古“颂类”文学精神及其体类特征[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尹雪华;先秦两汉史传作品叙事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10 任树民;先秦两汉抒情文学的诗性特质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畅;先秦两汉妇女的经济、政治、宗教行为对构建女性文学形象的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2 孟姣姣;先秦两汉相人文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年
3 卢星;先秦两汉齐地方仙文化对中医的影响[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年
4 汶莹莹;先秦两汉弃妇诗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5 郭海波;先秦两汉商业思想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6 韩娟;先秦两汉惠农思想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4年
7 刘艳;先秦两汉占梦现象的文化考察[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8 张立兵;论先秦两汉的颂、赞、箴、铭[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9 张维振;先秦两汉隐语类诗文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10 张静;先秦两汉家训研究[D];郑州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4382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438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