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试论汉语“为”字被动式的构式语法化

发布时间:2019-03-29 10:40
【摘要】:文章从构式语法化的理论框架出发,研究汉语"为"字被动式的构式语法化。文章认为,"为"字被动式的语法化不属于"为"字发生词汇语法化过程,而是属于构式的语法化过程。"为"表被动是其所在构式发生语法化的附带产物(by-Product)。"为"字被动式的语法化路径有两条:表"成为"义的述宾句被动句;表"成为"义的述宾句判断句被动句。文章将构式语法化纳入汉语历时语法化研究,是对语法化理论的必要补充。
[Abstract]: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constructional grammaticalization, this paper studies the passive constructional grammaticalization of "Shi" in Chinese. The paper holds that the passive grammaticalization of "Shi" does not belong to the process of lexical grammaticalization of "Shi", but belongs to the grammaticalization of construction. Form passivity is the incidental product of grammaticaliz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in which it resides (by-Product). There are two ways of grammaticalization for "word passivity": the passive sentence of predicate object of meaning and the passive sentence of judgment of sentence of predicate object of meaning in the form of "form" and "the passive sentence of predicate object sentence of meaning". It is necessary to supplement the theory of grammaticalization to the study of Chinese diachronic grammaticalization.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汉语构式语法化的历时研究”(项目编号:11BYY072)
【分类号】:H1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方有国;古汉语“为”字被动句结构考辨[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3期

2 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年01期

3 蒋冀骋;;先秦汉语“为+戮”结构的性质和“为”成为被动标志的条件[J];古汉语研究;2012年04期

4 朱冠明;;“为N所V”被动式再分析[J];古汉语研究;2013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薇;夏竞成;;语用视角下的认知转喻和语篇连贯[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2 熊仲儒;动结式的致事选择[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3 熊仲儒;;外围格的论元地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4 陈全静;;数词的紧邻连用与“一再”、“再三”的副词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5 黄爱妮;;关于“来着”的几点语用认知上的思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0期

6 赵彩红;;“烙饼”类同形异构复合词“潜标记”转指的认知[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7 王霜梅;汉语定中短语转喻探微[J];北方论丛;2005年05期

8 吕长凤;陈一;;汉语专名词语层级性体系的构建[J];北方论丛;2011年05期

9 孙迪;;从框架理论看杨宪益夫妇对鲁迅《呐喊》的翻译[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10 邹春玲;任伟萌;;“着”字构式的转喻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刘华文;;试论英汉双语词典的认知模式[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2 姜向荣;;小说语言形象变异与语境适应[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上)[C];2002年

3 于广元;;借代的认知解释研究[A];修辞学新视野——汉语修辞与汉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宋春阳;陆汝占;方向红;;基于类义抽象的汉语复合词义的求解模式探索[A];语言计算与基于内容的文本处理——全国第七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5 李斌;曲维光;陈小荷;;名词转喻的自动理解[A];中国计算机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7-2009)[C];2009年

6 曹跃香;;现代汉语“V+子”式词的指称类别的认知解释[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莉;转喻与话语的符号—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韩巍峰;主题与主题标记结构的语序类型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曹芳宇;唐五代量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李秉震;汉语话题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李青;现代汉语把字句主观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朱怀;概念整合与汉语非受事宾语句[D];吉林大学;2011年

7 吴淑琼;基于汉语句法结构的语法转喻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阮氏黎心;汉越人体名词隐喻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志富;现代汉语领属性偏正结构及其相关句法现象[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金圈;汉语单音方位词与单音动词的偏正性组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健;与“半”相关格式的量范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桂阳;现代汉语“不是X的X”结构考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彩利;“N的V”的构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刘君章;现代汉语“V单+N”结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王谷全;“看”与“look”的语法化对比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郝敏;现代汉语广义领主属宾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海艳;《论衡》联合式双音词语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娜;意义构建中的概念转喻[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9 李敏;“的字结构”与“の字结构”的异同考察[D];南昌大学;2010年

10 钟鸣;汉英事件名词比较[D];南昌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孔令达;“名_1+的+名_2”结构中心名词省略的语义规则[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1期

2 董秀芳;古汉语中介宾位置上的零形回指及其演变[J];当代语言学;1998年04期

3 朱德熙;;自指和转指——汉语名词化标记“的、者、所、之”的语法功能和语义功能[J];方言;1983年01期

4 姚振武;古汉语受事句中“见V”结构再研究[J];古汉语研究;1990年02期

5 何亮;;汉译佛典中“所V”式被动句来源小议[J];古汉语研究;2007年03期

6 朱庆之;汉译佛典中的“所V”式被动句及其来源[J];古汉语研究;1995年01期

7 姚振武;个别性指称与“所”字结构[J];古汉语研究;1998年03期

8 张国光;西周金文被动句于字式质疑[J];贵州文史丛刊;1997年06期

9 许进;“标志被动句”质疑[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10 董秀芳;古汉语中的后置词“所”——兼论古汉语中表方位的后置词系统[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万兰芹;;构式语法的解释力——以汉语中三种特殊的双宾句为例[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2 何爱晶;陆敏;;去粗存精 取精用弘——构式语法研究概述[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3 董娜轶;;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浅析关联理论与构式[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4 李勇忠;祈使句语法构式的转喻阐释[J];外语教学;2005年02期

5 张磊;张瑞虹;;构式语法应用于二语习得研究的可能性[J];考试周刊;2007年38期

6 王海峰;;离合词离析形式AxB的构式特征[J];汉语学习;2009年01期

7 闫洪勇;施晓伟;;基于语料库的构式语法研究的理论思考[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04期

8 于红;戴卫平;;认知语法与构式语法说略[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0年03期

9 蒋世强;;构式语法的符号学诠释[J];语文学刊;2010年21期

10 张洁;;用构式语法分析汉语的存现句和容纳句[J];西安社会科学;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李云靖;;“NP+的+VP”结构的构式语法阐释[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2 董秀芳;;句法构式与词汇化[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上卷)[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储泽祥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储泽祥:追求理论方法创新是核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顾鸣镝;汉语构式承继关系及其认知功能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2 朱茜;构式语法理论框架下“能”的多义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3 石彦霞;《纪效新书》句法专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4 李文浩;基于突显观的构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5 郑娟曼;现代汉语贬抑性习语构式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6 皇甫素飞;现代汉语紧缩构式的多维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琴;“X不X”正反问句生成、演化与语用认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8 郭印;汉英致使交替现象的认知功能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9 王小穹;疑问代词语义范畴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10 孟德腾;现代汉语嵌入式预制语块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丰蓉;构式语法视角下“起来”中动句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沈冲;从汉语儿童语言习得角度浅谈构式语法[D];辽宁大学;2011年

3 黄巾格;“被+X”构式的构式语法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4 李小乐;基于构式语法的中英文网络语言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5 刘奇;基于构式语法的“A倒A”结构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3年

6 马瑞云;基于构式语法理论的汉语网络语言仿拟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3年

7 王娟娟;现代汉语存现句的构式语法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黄学强;构式语法下英汉被动构式功能的对比研究[D];广西大学;2011年

9 陈晶晶;基于构式语法的汉语双数量结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3年

10 彭星星;从构式语法看汉语谐音仿拟[D];湖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4494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4494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03a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