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藏缅语同源的两个词汇有阶分布证据
[Abstract]: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order distribution of the core words of Chinese-Tibetan correspondence and Han-Yi correspondence, and determines that the proportion of high-order words is larger than that of lower-order words, which further explains the homology of Chinese and Tibetan and the same origin of Chinese and Yi. In other words, the homolog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and Tibetan-Burmese can be further confirmed.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基于系统语音对应的核心词分阶及建模研究(11JJD740004) 韩国:茶马古道语言文化研究POSCO TJ Park Foudantion 四川省凉山州社科联:彝语文本解读和华夏文明起源研究
【分类号】:H2;H13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陈保亚;羌夏——澳越语言文化联盟论[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武曦;;试论语言接触引发的羌语对当地汉语的干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2 孙燕;;保定方言中词尾“儿”的表现差异及其相关变体[J];保定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3 刘薇;贾佳;;从结构助词“之”到“底”的替换[J];保定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02期
4 陈保亚;语言接触导致汉语方言分化的两种模式[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5 陈保亚;;从语言接触看历史比较语言学[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6 黄易青;;从宋跋本王仁f+《刊谬补缺切韵》看唇音字的开合[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7 彭金祥;两汉西蜀方言的韵部音值[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8 陈保亚;;从接触看濒危方言、濒危特征和濒危机制[J];长江学术;2006年01期
9 姜孝德;巴蛮图腾文化之比较[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10 胡萍;;《左传》歌讴谣诵用韵分析[J];滁州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卢凤鹏;;彝汉同源关系词考释[A];乌蒙论坛[C];2006年
2 李锦芳;何彦诚;梁敢;杨琴芳;;西林壮汉文化的交融——谈西林壮语汉借词的历史文化内涵及其发展变异[A];句町国与西林特色文化[C];2008年
3 孔江平;;普通话语音多模态研究与多媒体教学[A];第四届全国普通话培训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阿合买提江·艾海提;阿布力克木·阿布都热西提;;青金石古今中外名称考[A];丝绸之路民族古文字与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凤梅;古齐鲁语声母系统构拟[D];南开大学;2010年
2 阮大瞿越(Nguy(?)n (?)i C(?) Vi(?)t;十七世纪越南汉字音(A类)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3 余成林;汉藏语系语言存在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韦名应;桂东(林岩)壮语方言岛语音研究:范式综合[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孙越川;四川西南官话语音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叶晓锋;汉语方言语音的类型学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7 钟如雄;汉字转注系统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8 保明所;西双版纳傣语中的巴利语借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9 张新俊;上博楚简文字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10 周赛红;湘方言音韵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晓娟;《洪武正韵》多音字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曾燕霞;试论高本汉《汉文典》的上古声母系统[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孟威;一、二、三、四等的来源、特点与演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欧阳文婷;日母音值演变探析[D];暨南大学;2011年
5 应李淑;语言接触和词汇替换[D];温州大学;2011年
6 张宁;从《切三》又音看《切楙》音系的性质[D];安徽大学;2011年
7 王晓岚;《毛诗叶韵补音》与《毛诗古音考》比较研究[D];华侨大学;2011年
8 朱j川;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同源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9 吴秀玲;日照方言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10 齐秀秀;《庄子》同源词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俞敏;汉藏两族人和话同源探索[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0年01期
2 胡坦;;藏语(拉萨话)声调研究[J];民族语文;1980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悟云;;藏文的■-与■-[J];民族语文;2008年04期
2 黄树先;;诗诂旁证[J];语言研究;1991年02期
3 罗自群;;藏缅语区语言底层问题国际学术讨论会在日本召开[J];民族语文;2008年05期
4 罗自群;;藏缅语区语言底层问题国际学术讨论会在日本召开[J];中国语文;2008年06期
5 戴庆厦;;中国藏缅语描写语言学的现状及展望[J];民族语文;1989年04期
6 潘悟云;;上古汉语使动词的屈折形式[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1991年02期
7 吴安其;汉藏语同源问题研究[J];民族语文;1996年02期
8 金理新;汉藏语的肢体与动物名词前缀_(S-)[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04期
9 郑伟;;说上古汉语的“洗”[J];语言研究;2006年04期
10 兰德·拉波拉;罗仁地;;藏缅语族动词的人称标志:其性质及起源时代[J];世界民族;199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军;;藏缅语系词判断句的类型特征[A];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第10届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10年
2 戴庆厦;;汉藏语研究中的几个理论问题[A];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2007学术前沿论丛(下卷)[C];2007年
3 潘悟云;;汉藏二族,血肉相连——生物学与语言学的视角[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4 朱轶;;《说文解字》“田”部字小议[A];海峡两岸辞书学研讨会暨福建省辞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陆招英;;语系假设与闽方言侗台语底层词初探[A];海峡两岸辞书学研讨会暨福建省辞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林华东;;从闽南话复合词“同素异序”现象论汉语的类型学特征[A];闽南文化研究——第二届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3年
7 余光煜;;说“稍”[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黄振华;;清抄明代《河西译语》再释[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第四辑)[C];1994年
9 陈齐林;;汉语系词“是”的研究综合论述[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丁思志;;送气擦音的语音特点—以黔东南黄平苗语为例[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邸永君;毕苏语研究的重要进展[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2 天津中医药大学 罗根海;力戒望文生义[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3 汪维辉;古人如何“吃饭”[N];语言文字周报;2011年
4 徐世璇;新发现的语言和新语言的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5 木仕华;第三届两岸三地藏缅语族语言暨语言学研讨会举行[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6 ;“基因诊断”:汉语与东南亚语言是“亲戚”[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7 本报记者 赵志研;从古代汉语的演变看民族关系的发展[N];中国民族报;2009年
8 林华东;闽南方言的流播与闽台文化认同[N];光明日报;2010年
9 李亚明;《尔雅》在中国语言学史上的坐标[N];社会科学报;2001年
10 河南平顶山市二中 李晓红;中古汉语副词“分别”的虚化[N];学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芮东莉;上古汉语单音节常用词本义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2 杨作玲;上古汉语非宾格动词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3 呼叙利;《魏书》复音同义词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4 田阡子;东亚语言复合元音的类型及渊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年
5 李洁;汉藏语系语言被动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6 陈永莉;汉语动词与相关句法成分的语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7 孙玉文;汉语变调构词研究[D];北京大学;1997年
8 国一姝;基于通假字的上古声母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9 张凡;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同义词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10 吴宝安;西汉核心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李娟;上古汉语第三人称代词考察[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2 孙顺;汉藏同源词音义对应问题研究[D];北京大学;2008年
3 达正岳;上古汉语数量词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4 渠佳敏;上古汉语声调研究述论[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李倩;从几组同义词的辨析看上古汉语词汇意义对句法功能的制约作用[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6 黄成;上古汉语三组常用词演变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孙冬妮;上古汉语助动词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8 张丽;上古汉语颜色词概述[D];四川大学;2007年
9 赵岩;几组上古汉语军事同义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林琳;《礼记》成语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4497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449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