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汉语传播的文化价值与社会影响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Chinese, mainly through Confucius Institute, through the international flow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entry-exit tourism, trade exchanges and so on, has flourished. The increasing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Chinese and Chinese cultures is conducive to resolving the conflict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ern world, inhibiting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of the "China threat Theory" and cracking down on the "demonization" of China. It is helpful to solve sensitive and important problems such as "China's market economy status", so that the world can correctly understand China, objectively and comprehensively underst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hina's contemporary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addition, at the economic level, while highlighting the economic power behind the Chinese language,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Chinese is conducive to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cultural industry and to attracting international talent and capital. It is conducive to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China's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to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ese enterprises.
【作者单位】: 东北电力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基金】: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吉教科文合字2012第34号)
【分类号】:H19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锐敏;;全球化背景下美国民主输出的特点及影响[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2 贺飞,陈世永;传统文化的解构与重建——从文化传统看中国的现代化[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3 宫维明;全球化背景下价值冲突的逻辑进程[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4 阳春花;易志高;;跨文化沟通中的深层观念障碍探析[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5 王奎清;文化博弈与文化整合[J];长白学刊;2005年05期
6 汪长明;;国际石油竞争与中国石油安全[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7年05期
7 刘子刚;新形势下推进我国银行业国际化经营的战略思考[J];金融论坛;2004年02期
8 吴兰丽,田伟宏;社会和谐问题研究的历史、现状及思考[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9 崔达;全球化视野中的文明冲突与共存[J];东方论坛;2003年01期
10 石磊,唐海燕;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际贸易秩序变迁的新特点和新趋势[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孙泓;;东亚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A];“东亚汉文化圈与中国关系”国际学术会议暨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孙进己;;东亚文化圈发展的展望[A];“东亚汉文化圈与中国关系”国际学术会议暨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牟钟鉴;;儒学在思考[A];纪念孔子诞生255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卷一)[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凌宏彬;邓小平理论研究:一种权变的方法[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2 郭长江;中国近现代科学教育变革的文化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陆启光;壮族儿童社会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赵应云;冲突与融合[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朱伟东;区域经济集群研究——论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的演进[D];复旦大学;2003年
6 张瑞堂;文化自觉与中国先进文化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7 彭永春;美国高校多元文化教育演进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王望波;改革开放以来东南亚华商在中国大陆的投资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9 周德刚;经济交往中的文化认同[D];复旦大学;2004年
10 李庆霞;社会转型中的文化冲突[D];黑龙江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庆;试论跨国公司与国家的互动[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2 葛秀华;从“西方化”到“中国化”[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3 王华敏;江泽民青年思想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4 陈敬玉;现代女装设计元素研究[D];东华大学;2004年
5 王伦刚;经济转型与中国经济法理论的逻辑起点[D];西南财经大学;2004年
6 邓永芳;现代化境遇中的文化自觉[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7 闫景明;社会转型期党的意识形态传播有效性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8 张义明;21世纪支撑中国崛起的雄鸡发展战略模式[D];河南大学;2004年
9 吕月英;宗教对当代印度政治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
10 张爱丽;试析文化因素对俄罗斯外交政策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谢建国;;经济影响、政治分歧与制度摩擦——美国对华贸易反倾销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6年12期
2 傅守祥;;论全球化时代中国文化的现代性建构[J];探索;2005年06期
3 陈来;;走向真正的世界文化——全球化时代的多元普遍性[J];文史哲;2006年02期
4 刘乃京;文化外交——国家意志的柔性传播[J];新视野;2002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庆株;;汉语国际传播需要创新思维[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7年06期
2 李恺;刘芳;;“学术级”教学与中文国际传播[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8年02期
3 黄泳梅;庄昱;林美泳;庞杰;陈绍军;;中华饮食文化对汉语国际传播影响的研究[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08年02期
4 陈莉;;论传教士在汉语国际传播中的作用[J];青海社会科学;2010年06期
5 郭熙;;汉语的国际地位与国际传播[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6 葛校琴;;国际传播与翻译策略——以中医翻译为例[J];上海翻译;2009年04期
7 李丹阳;;形态句法学角度下法汉被动语态的异同[J];现代交际;2011年10期
8 李炯;;论汉语随意会话的特征[J];宜春学院学报;2011年09期
9 吴超强;;汉语、壮语结构不同的比较[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04期
10 舒梧;《汉语倒排词典》出版[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苏宝荣;;汉语“副+名”现象的语义、语法分析与认知基础[A];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2 王玮;蔡莲红;周同春;;表述汉语重音的属性参数研究[A];新世纪的现代语音学——第五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3 聂亚宁;;论汉语中“水”的动态意义及隐喻概念[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冯勇强;初敏;贺琳;吕士楠;;汉语话语音节时长统计分析[A];新世纪的现代语音学——第五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5 张伟潼;;对“洋文”冲击汉语现象的基本估计与对策[A];语言学论文选集[C];2001年
6 朱海燕;刘丰;;英语俚语和汉语习语:中美亚文化群的一面镜子[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7 孙朝奋;;写“简”、识“繁”、“打”拼音和汉语的规范[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化解危机的文化之道——东方智慧”中文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8 韩希昌;;韩语和汉语里的“口”和“嘴”[A];语言学新思维[C];2004年
9 王叶丁;;英语与汉语中的性别差异[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严辰松;;关于“字”的一些认识[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施芳;首届世界汉语大会闭幕[N];人民日报;2005年
2 施芳 赵婧;汉语蕴涵巨大的魅力[N];人民日报;2005年
3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东亚文明比较研究中心研究人员、莫斯科实用东方学学院教师 黄立良;在俄罗斯大地上感受汉语温度[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4 本报驻法国记者 李钊;大家都来学汉语[N];科技日报;2009年
5 记者 李静 实习生 陆小青;韩国学生邕城学汉语[N];南宁日报;2009年
6 陈安娜 中央民族大学;大力推进汉语国际化[N];学习时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黄悦平 通讯员 涂萍 徐春梅 张炎;一群洋学生 韶城学汉语[N];韶关日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叶飞 实习记者 李鹤琳;听外国人用汉语合唱[N];中国文化报;2010年
9 记者 冯俊扬 宋洁云;阿孔子学院想办汉语会议[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10 记者 戚德刚;塞尔维亚语言中学开设汉语课程[N];光明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宗世海;汉语话语中误解的类型及其因由[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0年
2 姜美玉;汉语口误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3 解海江;汉语编码度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4 莫爱屏;汉语话语中推理照应的语用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3年
5 陈前瑞;汉语体貌系统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6 吴平;汉语部分句式的形式语义分析[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7 周筱娟;现代汉语礼貌语言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8 曾常红;汉语论辩体语篇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9 朝格吉乐玛;“时”概念的蒙汉语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唐瑞梁;汉语语用标记之语用法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峰;汉语主题结构及其翻译[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2 张鲁昌;汉语模糊限制策略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3 徐铁飞;汉西谚语文化因素比较[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4 桑紫宏;基于形式重复的汉语幽默语言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朴锦海;汉韩敬语对比研究[D];延边大学;2007年
6 宋帆;汉泰语量词比较研究和泰语量词教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7 向亮;湘西苗语、土家语与汉语的称谓语比较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8 何氏红凤;汉语和越南语“定语”的对比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刘永华;新疆汉语方言特征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0 宋彦云;现代汉语歧义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4530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4530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