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论语》第一人称的指示义

发布时间:2019-04-11 13:18
【摘要】:本文旨在揭开《论语》四种第一人称代词之谜,解释为什么《论语》有"朕、予、我、吾"四种不同的第一人称。由于《论语》是一部语录的著作,所以研究代词时不能只从语法角度探讨,更要从使用的角度来理解,才能正确地解读。笔者建议走出语法的框框,从使用代词的语境、代词所指的说话人、听话人和内容来理解各个代词的用法,因此会牵涉到话语分析中的语境和语用学中的指示义。
[Abstract]: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uncover the riddle of the four first person pronouns in Analects of Confucius and explain why there are four different first person pronouns i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I, give, I, I". Because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is a book of quotations, we should not only study pronou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rammar, but also understand th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sage, in order to correctly interpret them. The author suggests that we should understand the usage of each pronoun from the context of pronoun, the speaker, the listener and the content of pronoun, so it will involve the context of discourse analysis and the meaning of deixis in pragmatics.
【作者单位】: 新加坡国立大学;
【分类号】:H13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钱宗武;《尚书》自称代词及其特点[J];古汉语研究;1994年04期

2 刘金玉;《论语》中“身”、“己”、“我”的自我道德教育意义[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3 洪波;上古汉语第一人称代词“余(予)”“我”“朕”的分别[J];语言研究;1996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岩;;先秦时期表结果“所以”的虚化[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2 周刚;连词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要略[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3 何继军;;《祖堂集》“有”起首的“有NP+VP”句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4 陶智;刘胜;;论古汉语中反身代词的转指用法[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5 张柏青;“二十四韵”语境别义──《二十四诗品》作者补证[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6 沈丹蕾;《五灯会元》的句尾语气词“也”[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7 萧红;《洛阳伽蓝记》的五种判断句式[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8 黄静;;《抱朴子外篇》中的意愿类助动词小议[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9 林桦;;《搜神记》时间副词探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

10 宋媛媛;;浅析《世说新语》中的己称代词和旁称代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梁银峰;;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语法问题札记[A];中国的立场 现代化与社会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9年

2 武振玉;;试论副词“总”的产生与发展[A];天津师范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学术论文集(中国古典文献学丛刊第四卷)[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芳宇;唐五代量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谷峰;先秦汉语情态副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姚X/;《春秋公羊传》词_Y、语法专题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4 贾璐;朱熹训诂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5 万曼璐;《华阳国志》的文献和语法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6 白莲花;韩汉语语序类型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7 王天佑;汉语取舍范畴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8 曹凤霞;古代汉语标记被动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9 李铭娜;《吕氏春秋》动词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10 张_g_g;近代汉语时间副词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晶晶;《孟子》的介词“以”[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邬述法;《九章算术》虚词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朱丽艳;《左传》与《世说新语》位移动词比较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罗主宾;现代汉语“以A为B”句探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5 王玉红;《世说新语》被动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徐巍;《清平山堂话本》副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媛媛;《左传》位移动词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8 黄国津;试论先秦时期否定副词“勿”与“毋”[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黄海英;南安方言副词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楼浙琼;《新编五代史平话》程度副词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闫娇莲;;广告语中第一人称代词的运用及影响因素[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2 ;“朕”也曾是老百姓[J];文史博览;2008年08期

3 王艳;;《论语》第一人称代词“吾”“我”探源[J];语文建设;2013年03期

4 陈肖霞;上古第一人称代词“吾”、“我”浅谈[J];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04期

5 陆荣;;南北朝第一人称代词“身”[J];现代语文;2006年10期

6 梁婷;;《幽明录》中的第一人称代词[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03期

7 李昊;;《焦氏易林》的第一人称代词“我”与“吾”的比较——兼论“我”、“吾”的发展演变[J];汉语史研究集刊;2003年00期

8 韦永农;;古文第一人称代词辨析[J];语文学习;1989年01期

9 李建军;复数第一人称代词的功能指称[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10 张玉金;西周汉语第一人称代词的地域性和时间性问题[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邓艳平;;《水浒传》第一人称代词研究[A];学行堂文史集刊——2013年第2期[C];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刘靖文;先秦出土文献第一人称代词[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邹清华;学术论文中第一人称代词的使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3 周圆;中英学术著作序言中第一人称代词使用体现的作者身份建构[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4 涂志凤;第一人称代词在中外学术论文中的对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陈超;先秦汉语第一人称代词研究综述[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6 李晓妮;中国语言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中第一人称代词的使用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7 覃斌;中美国家领导人政治演讲中第一人称代词的对比研究[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3年

8 席慧萍;自我概念变化:反思语境中第一人称代词的使用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2年

9 田俊杰;《史记》《汉书》虚词异文比较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4564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4564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ee2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