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歧义双宾句式语义分化策略与历时考察

发布时间:2019-04-22 16:11
【摘要】:文章认为,在共时层面上,歧义双宾句式实现语义分化的策略呈现出南、北方言的差异性:北方方言和普通话大多用"V+给"结构表示"给予"义,而用"V+了"表示"取得"义;南方方言多采取句式策略,即用两种不同语序的句式分别表达"给予"义和"取得"义。这种差异性形成的原因可以理解为汉语双宾句式历史发展的结果。
[Abstract]:The paper holds that on the synchronic level, the strategy of realizing semantic differentiation of ambiguous double-object sentences show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outhern and the northern dialects: most of the northern dialects and Putonghua use "V give" structure to represent "give" meaning. And "V" means "get"; Southern dialects often adopt sentence pattern strategy, that is to say, two different sentence patterns are used to express the meaning of "give" and "get" respectively. The reason for this difference can be understood as the result of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Chinese double-object sentence pattern.
【作者单位】: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中文系;
【基金】:广东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项目编号:09-GJ01)的资助
【分类号】:H146.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朱德熙;与动词“给”相关的句法问题[J];方言;1979年02期

2 古川裕;谈现象句与双宾语句的认知特点[J];汉语学习;1997年01期

3 吴福祥;;重谈“动+了+宾”格式的来源和完成体助词“了”的产生[J];中国语文;1998年06期

4 卢建;;影响予夺不明双宾句语义理解的因素[J];中国语文;2003年05期

5 林素娥;;汉语南方方言倒置双宾结构初探[J];语言科学;2008年03期

6 汪国胜;大冶方言的双宾句[J];语言研究;2000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贾贻东;;双及物结构中英汉歧义句的对比[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8期

2 税昌锡;语义特征分析的作用和语义特征的提取[J];北方论丛;2005年03期

3 鹿荣;;原型供用句句法可逆的语义制约[J];北方论丛;2010年05期

4 周红;汉语象似性研究述评[J];滨州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5 何云剑;;基于谓词逻辑对英汉语中双及物结构歧义句的分析[J];才智;2009年26期

6 杨玲,沛如;关于“NP_1+VP+NP_3+给+NP_2”句式[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7 谭晓平;常德方言动词语义配价初探[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8 易亚新;常德方言表程度加深的形式和手段[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9 李崇兴;丁勇;;元代含“得”和“不”的述补结构[J];长江学术;2009年01期

10 冯利华;;《庚道集》中“定”的语法化等级考察[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栾育青;;两种“给”字句在语用上的不同[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三辑)[C];2008年

2 魏亮珍;;浅析《吕梁英雄传》中的“给”[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韩巍峰;主题与主题标记结构的语序类型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刘春兰;《训世评话》语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刘晓静;东汉核心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莫启扬;语言中的时间性及其操作[D];西南大学;2011年

6 朱俊阳;现代汉语双事件结构衍生关系的被动式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7 王俊;现代汉语离合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胡晓慧;动词后“上”与“下”、“来”与“去”的语义演变及其不对称性[D];浙江大学;2010年

9 张庆冰;《祖堂集》完成体动词辨析[D];山东大学;2011年

10 宣恒大;现代汉语隐现句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艺彬;俄语三价动词的语义配价与句法模式[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徐奇;江西境内赣方言动词完成体考察[D];南昌大学;2010年

3 王志军;基于认知的现代汉语双宾句式教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周波;解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汉语“V+给”结构中“V”的新变化[D];西南大学;2011年

5 陈怀秋;虚词“给”的句法语义接口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6 赵栋;《牡丹亭》助词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7 卢桂芝;汉语“给”与泰语“(?)”的对比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8 王延苓;现代汉语介词“把”“给”同现套用句的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9 罗翠贤;汉语介词“给”和越南语介词“Cho”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郭彭冰;现代汉语予夺不明义双及物结构歧义现象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叶林;;邵阳方言特殊双宾句S+V+O_直+O_间[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 陆丙甫;语序优势的认知解释(上):论可别度对语序的普遍影响[J];当代语言学;2005年01期

3 朱德熙;与动词“给”相关的句法问题[J];方言;1979年02期

4 刘丹青;吴语的句法类型特点[J];方言;2001年04期

5 沈明;太原话的“给”字句[J];方言;2002年02期

6 张振兴;现代汉语方言语序问题的考察[J];方言;2003年02期

7 廖名春;吐鲁番出土文书语词管窥[J];古汉语研究;1990年01期

8 何慎怡;汉英双宾语句比较[J];古汉语研究;1994年S1期

9 梅光泽;宿松话中的一种特殊双宾句[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10 汪化云;黄冈方言中的类双宾句[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云汉;语义理解与语境制约[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2 冯书彬;语义理解、语境分析与翻译措词[J];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3 王青;;语境和语义与英语词汇教学[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4 赵鸣九,万明钢,马明强;7-9岁汉、藏、东乡、保安、裕固、哈萨克族儿童语义理解的比较研究[J];心理学报;1989年02期

5 王英宏;;试论语境对语义理解和语言运用的意义[J];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6 金薇;;浅谈认知语境与语义理解[J];西安社会科学;2009年02期

7 禹琴;;应用英语翻译中语义问题思考[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8 齐力;;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概况[J];科学通报;1955年12期

9 师为公;铜山方言若干词语探源[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01期

10 崔荣昌;编地方志中有关方言志的几个问题[J];文史杂志;198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斌;;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张力——后殖民视野中的方言电视剧[A];中国与世界影视文化多样性的现实与前景——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第4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王建莉;;内蒙古凉城方言中的古语词选释[A];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3 汪启明;;中上古蜀语与相邻方言的接触[A];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4 王莉;崔效义;李敬阳;冯祖yN;;方言性伪装语音的声学特征研究[A];新世纪的现代语音学——第五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5 张PrPr;;湘语祁阳方言中塞音声学性质的几个观察[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6 江道昒;;我县方言与推广普通话[A];福建省语言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陈海伦;;基于声调的方言识别法构想[A];第七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NCMMSC7)论文集[C];2003年

8 李荣宝;陈素梅;李光泽;王幼琨;;方言对儿童标准语语音意识发展的影响[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9 张程;曹文;;阜新方言单字调的实验研究[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10 邱尚仁;;南城方言特殊语汇的两大特征[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朱章安 通讯员 g,

本文编号:24629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4629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609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