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整合理论视阈下异指定语的意义建构
[Abstract]:Based on the "S-V-A-O" sentence patter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orming conditions of the semantic direction type of the synonym attributive, and summarizes seven semantic types of the attributive typ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 this paper makes a preliminary discussion on the formation of anaphora, and holds that temporary and subjective are the pragmatic motivati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attributives, 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attributives is 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new concepts. It is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dynamic real-time meaning.
【作者单位】: 东北师范大学留学生教育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单音节副词元话语的功能研究”(12YJC740004)
【分类号】:H14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阳;;副词“好在”的语义、语用分析[J];学语文;2011年03期
2 陈伟;;状位形容词的语义指向探析[J];文学教育(下);2011年08期
3 黄毅燕;;补语的同现情况对“VP+的”指称的影响[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08期
4 刘晓春;;《韩非子》中表极度的程度副词探析[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5 姜健;;“V_1P+V_2+R”结构补语语义类型和语义指向[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08期
6 唐一萍;;补语语义指向动词动结式的构式语法观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7 岳中奇;;方式介宾状语的语义特征与变体类别[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8 陈敏;;从三个平面分析“X奴”[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9 张静;;“渐渐”和“逐渐”语义、句法的比较分析[J];华中人文论丛;2011年01期
10 周晓维;;《好逑传》总括副词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于江生;;语义指向的形式模型[A];自然语言理解与机器翻译——全国第六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2 许小星;亢世勇;;补语语义指向的制约因素[A];中国计算机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7-2009)[C];2009年
3 赵晓伟;韩群;;单用“X是X”的语义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刘忠;刘英;刘敦荣;;性质语意逻辑[A];逻辑与认知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5 赵红玲;;汉语中“V掉”结构小议[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6 邹媛;;单音形容词重迭式作修饰语的考察[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潘新玲;;我的地盘——表总括的“都”的语义分析及其左邻右舍的限制[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8 郭启辉;;浅析近代汉语副词“都”的源流内容[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9 张炎荪;张宏梁;;一种新的汉语辞格:留一[A];修辞学新视野——汉语修辞与汉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刘禀诚;;“我A我B(我C/我D)”标题格式[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姚莉;汉语语法化的前世今生[N];中国教育报;2007年
2 河南平顶山市二中 李晓红;中古汉语副词“分别”的虚化[N];学知报;2010年
3 屈哨兵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一树新花,四面观胜[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武叶巧;重音对歧义的分化作用[N];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青野英美;现代汉语描写性状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杨峥琳;现代汉语述结式的不对称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3 刘芳;几组趋向动词演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4 罗耀华;副词性非主谓句成句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申敬善;现代汉语“在”字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6 朱明来;宋人话本动补结构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7 周丽颖;跟语序有关的几种句法现象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8 倪蓉;现代汉语作格交替现象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9 阮氏明庄;汉越附加语比较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10 赵春利;形名组合的静态与动态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兰芬;中古汉语程度副词探析[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卢伟;重动句使用的不平衡性和语用规律[D];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3 代尊峰;英汉动结结构对比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
4 刘静;试论现代汉语被字句中的补语[D];四川大学;2005年
5 李文富;“把+NP+都+VP”结构与“都”的语法化及语义指向特点[D];清华大学;2005年
6 赵娟;《战国策》副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宋云凤;《全唐诗》总括范围副词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8 回敬娴;《论衡》范围副词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9 孟冬梅;现代汉语转折副词研究[D];延边大学;2006年
10 金哉延;汉语补语与韩国语对应成分关系的探讨[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4807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480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