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方言变调完成体问题的探讨
[Abstract]:The verbs in Guangzhou can be completed by changing the tone. According to the investigation of other Cantonese subdialects, it is found that in addition to the completion of the verb itself, some aspect marked function words can also be changed, and the pattern is "verb aspect marker words (tone variation)". There are two types of tone variation, one is to express the perfect body through the change of tone, and the other is to express the emphasis on the meaning by changing the tone of the marker words of the perfect aspect. This change of tone can be seen as an internal bend. However, such tortuous tone changes in Cantonese have shrunk and degraded.
【作者单位】: 暨南大学汉语方言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粤方言地图集》(批准号:04BYY032) 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粤方言比较研究》(批准号:07JDXM74003)
【分类号】:H1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刘若云;赵新;;汉语方言声调屈折的功能[J];方言;2007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慧敏;江淮官话的归属与特征研究概述[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2 杨绍林;四川彭州方言副词研究[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3 孙锐欣;廿八都话的中塞调的实验研究[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年01期
4 侍建国;汉语声调与当代音系理论[J];当代语言学;1997年01期
5 谢远章;泰—傣古文化的华夏影响及其意义[J];东南亚;1989年01期
6 谢远章;再论泰——傣古文化的华夏影响及其意义[J];东南亚;1990年03期
7 曾晓渝;略谈语音的演变[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8 杨文全,刘静;试论黑山方言“很”类程度副词的用法[J];西华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9 胡萍;从方言视角看湖南地域文化[J];湖南社会科学;2005年05期
10 周日安;体词谓语句的生成条件[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谢旭慧;程肇基;;分类教学 分层达标——构建方言复杂地区高师普通话教学新模式[A];第二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甘于恩;广东四邑方言语法研究[D];暨南大学;2002年
2 曹廷玉;赣方言特征词研究[D];暨南大学;2001年
3 谢建猷;广西平话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4 徐红梅;皖北方言词汇比较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5 文贞惠;现代汉语否定范畴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6 罗自群;现代汉语方言持续标记的比较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7 张平;“A点儿+V”与“V+A点儿”[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崔淑慧;山西北区方言语音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9 周赛红;湘方言音韵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10 王进安;《韵学集成》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桂梅;《红楼梦》前八十回“这”、“那”两系指示代词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2 周建国;唐洋方言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3 田义贵;川渝方言影视剧发展论[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4 章黎平;《广韵》止摄字在胶辽官话中的演变[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5 王衍军;泗水方言语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6 叶太青;屏南代溪话音系[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7 李虹;富平方言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8 谢元春;双牌江村镇土话音韵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9 李英;原本《玉篇》与宋本《玉篇》反切比较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3年
10 雷红波;上海青年工作移民的语码选择[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晓农;亲密与高调——对小称调、女国音、美眉等语言现象的生物学解释[J];当代语言学;2004年03期
2 赵日新;徽语的小称音变和儿化音变[J];方言;1999年02期
3 孙立新;关中方言代词概要[J];方言;2002年03期
4 沈明;山西方言的小称[J];方言;2003年04期
5 李小凡;汉语方言连读变调的层级和类型[J];方言;2004年01期
6 唐爱华;安徽宿松方言的变调[J];方言;2005年02期
7 邵慧君;;广东茂名粤语小称综论[J];方言;2005年04期
8 邵宜;;赣语宜丰话词汇变调的类型及其表义功能[J];方言;2006年01期
9 邵慧君;万小梅;;江西乐安县万崇话的小称变调[J];方言;2006年04期
10 陈小燕;;广西贺州本地话的“-儿”尾——兼论粤语小称形式的发展和演变[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甘于恩;广东四邑方言语法研究[D];暨南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赵冬梅;粤北土话小称研究[D];暨南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饶宏泉;;汉语方言三种体标记的共用分布与特征互动[J];语言研究;2011年03期
2 杨帆;;“有+VP”产生机制初探[J];语文知识;2011年02期
3 武玉芳;范晓林;;山西山阴方言的[z沆■]尾及其来源探析——兼与北方官话“儿”尾的来源比较[J];语文研究;2011年03期
4 廖廷田;刘立凤;张文光;;唐山方言中的有序助词“着”[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2期
5 董蓓;;论普通话测试中的短文朗读[J];林区教学;2011年07期
6 王灿龙;;试论“不”与“没(有)”语法表现的相对同一性[J];中国语文;2011年04期
7 张炫;;客赣方言语体标记比较研究[J];大舞台;2011年08期
8 颜力涛;殷树林;赵春利;姚海萍;;汉语有“被”字标志的被动小句中各类副词使用频率的计量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9 赵惠;;形容词生动形式的外部表现[J];职大学报;2011年03期
10 苏莉莉;;“把”字句的体态选择限制条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贺俊杰;;基于音系理论的变调自动处理模型[A];第五届全国青年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贺俊杰;;跨方言声调生成及变调处理[A];第十一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论文集(二)[C];2011年
3 贺俊杰;;跨方言声调生成系统及变调处理系统的设计[A];第十一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论文集(一)[C];2011年
4 尹绍华;;对动态助词“了”的再认识与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罗建邦;;从三个平面看“V有”和“V了”之差异[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吴华英;;仙游话动词的体和貌浅探[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7 阿孜古丽·夏力甫;;基于复杂特征的维吾尔语VN结构[A];内容计算的研究与应用前沿——第九届全国计算语言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8 江海燕;;语速对语句内部音高变化的影响[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郎锦华;PSC与文化修养[N];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
2 《语言文字报》原主编 杜永道;一蹴而就、一气呵成如何区分[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孙肇春;汉语事体结构[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7年
2 杨作玲;上古汉语非宾格动词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3 徐先玉;世界的语言概念化[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郭明;篇章范畴与小说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5 陈前瑞;汉语体貌系统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6 曹凯;壮语方言体标记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琦;形式主义框架下英汉完成体语法化研究[D];宁波大学;2011年
2 孙珊珊;湖南洞口赣方言完成体的表示法[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3 裴瑞玲;《搜神记》完成体研究[D];山西大学;2004年
4 唐娟华;山东方言动词的完成体[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5 徐奇;江西境内赣方言动词完成体考察[D];南昌大学;2010年
6 刘倩;东北官话形容词生动式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7 冯爱军;确山方言动态助词“了”及相关问题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8 鲁曼俐;汉语益阳方言的连读变调[D];湖南大学;2006年
9 吉英;对语境中“完成体”标记形式和表达细则的考察[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10 杨晨;英汉完成体的对比分析[D];苏州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4810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4810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