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不利之利:早期中国文本中“利”的矛盾句

发布时间:2019-05-22 11:16
【摘要】:在早期中国文本中,"利"字呈现出复杂的含义,其含义的复杂性在矛盾句中尤为显著。这些矛盾句的出现或许暗示了孟子以后的思想家不再单纯地接受或排拒"利",而逐渐承认"利"这个概念的多面性。英美哲学家对于概念的鼓动性与描述性含义的区分,有助于解释"利"在中国早期论述中的两个重要功能。概念的鼓动性含义,指的是灌注于该概念上的劝说力量,期使该概念在特定方向上"感动"受众;概念的描述性含义,指的是该概念本身具有的意涵,即在取向上中立的内容与描述。当早期思想家的论证聚焦于对"利"的赞成或反对时(两种鼓动性含义),也同时讨论了"利"既有的语义内涵(描述性含义)。对于"利"字矛盾句的分析,也能进一步证明墨家思想的普及与持续地被其他学派所吸纳。把"利"视为一种价值最初只见于墨家学说之中,后来则逐渐成为思想家共同持有的道德语言。
[Abstract]:In the early Chinese texts, the word "benefit" showed a complex meaning, especially in contradictory sentences. The emergence of these contradictory sentences may suggest that the thinkers after Mencius no longer simply accepted or rejected "benefit", but gradually recognized the multifaceted concept of "benefit".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motivational meaning and the descriptive meaning of the concept by British and American philosophers is helpful to explain the two important functions of "benefit" in the early discussion of China. The motivational meaning of the concept refers to the persuasion power poured into the concept, in order to make the concept "move" the audience in a specific direction. The descriptive meaning of the concept refers to the meaning of the concept itself, that is, the neutral content and description in orientation. When the argumentation of the early thinkers focused on the approval or opposition to "benefit" (two kinds of motivational meanings), it also discussed the existing semantic connotation (descriptive meaning) of "benefit". The analysis of the contradictory sentences of the word "benefit" can also further prove that the popularization and continuous absorption of Mohist thought by other schools. To regard "benefit" as a kind of value is only seen in Mohist theory at first, and then gradually becomes the moral language shared by thinkers.
【作者单位】: 比利时鲁汶大学汉学系;
【分类号】:H1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永林;从名实之争到言无定论——语言与思维关系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2 崔兰琴,李军政;和谐:老子治国方略的理想[J];辽东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3 方朝晖;从Ontology看中学与西学的不可比性[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4 郭令原;“象”的含义及其在先秦文学思想中的意义[J];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03期

5 石洪波;;论荀子的性情观[J];管子学刊;2006年02期

6 徐国利;;胡适的史学研究法再认识[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7 范正宇;民本主义传统回望[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06期

8 陈坚;“惠施十事”新解读[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9 陈亚丽;墨子的义利观及其现实意义[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6年04期

10 陈晓翔;;老子“无为而治”的当代启示[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艳国;破与立的文化激流——五四时期孔子及其学说的历史命运[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孙美贞;吴澄理学思想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3 戴兆国;孟子德性伦理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4 孙刚;《故事新编》文化研究[D];苏州大学;2002年

5 周建忠;屈原考古新证[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6 彭华;阴阳五行研究(先秦篇)[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陈历明;翻译:作为复调的对话[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8 钟华;思与诗的对话[D];四川大学;2004年

9 王志捷;贺麟文化观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10 张朝富;汉末魏晋文人群落与文学变迁之走向[D];扬州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晚成;曹植思想与人格分期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2 罗一涛;墨家的科学思想研究[D];湖南大学;2001年

3 夏凌霞;《晏子春秋》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4 谭宝刚;先秦法家及其思想略论[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5 郭勇;《抱朴子外篇》与葛洪的文学观念及其文学成就[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冯静;《黄帝宅经》考[D];浙江大学;2004年

7 魏小虎;《事类赋注》的文献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李强;《论语》“乐”辨及其管理思想研究[D];青岛大学;2004年

9 刘光耀;清代岭南诗人宋湘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10 黄谊;浅析古希腊和古代中国哲学思想与科学的关系[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罗新慧;《容成氏》、《唐虞之道》与战国时期禅让学说[J];齐鲁学刊;2003年06期

2 彭邦本;楚简《唐虞之道》与古代禅让传说[J];学术月刊;2003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孔筝;;“子罕言利与命与仁”释正[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04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本文编号:24829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4829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b50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