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汉语动结式被动式从题元角色到语法功能的映射

发布时间:2019-06-02 16:58
【摘要】:词汇映射理论通过词汇层面的论元结构将语义(或概念)层面的题元结构映射到句法层面的语法功能结构。汉语动结式被动表述具有十分复杂的题元结构和表层句法结构,这就决定了从题元角色到语法功能之间复杂的映射过程。词汇映射理论的既有原则和一系列词汇操作手段能够很好地描述和解释这种映射过程。这些词汇操作手段包括复合角色压制、被动化、受害者插入等,它们要么删除已有的题元角色,要么增添新的题元角色。词汇操作从词汇语义层面上(而非句法层面上)实现了动结式主、被动结构的转换,而词汇映射理论的既有原则则规定了题元结构到论元结构、论元结构到语法功能结构的映射路径,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动结式的题元角色准确地映射到了其被动表述的语法功能上。
[Abstract]:......
【作者单位】: 西南政法大学外语学院;
【基金】:2010年西南政法大学资助项目“词汇映射理论观照下的汉语动结式被动结构研究”(2010-XZQN07)的部分成果
【分类号】:H146.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傅承德;;《词汇映射理论》评介[J];国外语言学;1993年01期

2 李奉栖;李琳;;普通话动结式结构的语义及句法特征分析(英文)[J];海外英语;2010年08期

3 王芸华;;“被”字句谓语动词终结的实现[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4 潘海华;词汇映射理论在汉语句法研究中的应用[J];现代外语;1997年04期

5 王振来;;被动表述的动补结构分析[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6 林燕;;动结式复合词的核心问题[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7 李奉栖;;论汉语动结式复合题元角色到语法功能的映射[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崔辰而;现代汉语动结式的致使义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健;;现代汉语存现句研究综述[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2 吴庚堂;“被”字的特征与转换[J];当代语言学;1999年04期

3 孙天琦;;存现结构中动词的词汇投射过程[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02期

4 陈翠竹;;关于存现动词与非宾格动词的探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5 陈昌来;关于语义结构中材料成分的几个问题[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6 陆俭明;;构式语法理论的价值与局限[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7 王葆华;存在构式“着”、“了”互换现象的认知解释[J];外语研究;2005年02期

8 朱军;;论元结构的互动性与层次性[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9 陆俭明;;语言研究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从英汉对比三例谈起[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10 周统权;;动词配价连续统——汉语动词配价的语用规律[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周明海;亢世勇;;语义角色句法实现的词汇语义制约信息库的建设及其应用[A];中国计算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9-2011)[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王志军;英汉被动句认知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3 宋春阳;面向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名+名”逻辑语义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4 王葆华;动词的语义及论元配置[D];复旦大学;2003年

5 周统权;汉语动词配价理论及其神经心理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6 李杰;不及物动词带主事宾语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7 曹道根;现代汉语被动式原则与参数模型[D];复旦大学;2005年

8 刁世兰;受事成分的句法投射[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杨海明;生命度与汉语句法的若干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10 曹火群;题元角色:句法—语义接口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杰;蕴涵静态义素的动态词考察[D];河南大学;2001年

2 俞建耀;二语习得过程中英语非宾格动词被动泛化的综合解释[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2年

3 杜克华;三价动词及其相关句型[D];四川师范大学;2003年

4 李奉栖;运用词汇映射理论对汉语动结式结构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3年

5 程芳;乔姆斯基普遍语法框架下被字句把字句句法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6 孙俊豪;汉语“被”字句结构的句法分析[D];郑州大学;2004年

7 谭晓平;汉语“被”字句的生成句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8 刘子波;中动句的句法语义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吴晓玉;俄汉被动句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6年

10 吕建军;“NPL+V+着+NP”句式的语义辨析及生成机制[D];四川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守信;廖秋忠;;汉语使成式的语义[J];国外语言学;1991年03期

2 傅承德;;《词汇映射理论》评介[J];国外语言学;1993年01期

3 顾阳;论元结构理论介绍[J];国外语言学;1994年01期

4 李讷,石毓智;汉语动词拷贝结构的演化过程[J];国外语言学;1997年03期

5 张登岐;动补结构带宾语的分析[J];黄冈师专学报;1996年04期

6 李临定;究竟哪个“补”哪个?——“动补”格关系再议[J];汉语学习;1984年02期

7 张伯江;施事宾语句的主要类型[J];汉语学习;1989年01期

8 陆俭明;“VA了”述补结构语义分析[J];汉语学习;1990年01期

9 王红旗;谓词充当结果补语的语义限制[J];汉语学习;1993年04期

10 马真,陆俭明;形容词作结果补语情况考察(一)[J];汉语学习;199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吕叔湘;;含动补结构的句子的语义分析[A];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85年

2 木村英树;;北京话“给”字句扩展为被动句的语义动因[A];汉语被动表述问题研究新拓展——汉语被动表述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奉栖;运用词汇映射理论对汉语动结式结构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3年

2 金庆爱;韩汉“原因”表达对比[D];延边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熊仲儒;刘丽萍;;动结式的论元实现[J];现代外语;2006年02期

2 商燕;林立红;;从功能语类看动结式的论元实现——以“小说看哭了妈妈”为例[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05期

3 万传军;;汉语动结式的句法语义分析[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0年09期

4 岳利民;动结式中用作结果补语的“明白”词性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01期

5 龚千炎;;动结式复合动词及其构成的动词谓语句式[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4年03期

6 王红旗;动结式述补结构在把字句和重动句中的分布[J];语文研究;2001年01期

7 潘思思;;《三国演义》动结式“V住”考察[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04期

8 廖玉萍;;论能带结果宾语的动结式中的结果补语[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9 宋亚云;;“V_2自动词化标准”献疑[J];古汉语研究;2008年01期

10 胡秋军;;“V+出+O”结构中“出”的隐现分析[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孙英杰;;动结式的语义、论元结构及补语指向[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2 傅爱平;;汉英机器翻译中汉语动结式译文的分析[A];机器翻译研究进展——2002年全国机器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徐德宽;;现代汉语双宾构造中两个宾语的题元角色[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罗建邦;;从三个平面看“V有”和“V了”之差异[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陈敏;;应用DCG文法分析汉语[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Ⅰ)[C];1995年

6 周统权;;动词配价的质效应与量效应——来自失语症研究的证据[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吾买尔江·库尔班;阿里甫·库尔班;;维吾尔语框架语义知识库语义角色描述体系研究[A];少数民族青年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研究与进展——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青年自然语言信息处理、第二届全国多语言知识库建设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明乐;题元角色的句法实现[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3年

2 宋文辉;现代汉语动结式配价的认知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3 王媛;事件分解和持续性语义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4 赵长才;汉语述补结构的历时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5 李晓东;结果补语语义指向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6 魏兆惠;周秦两汉连动式的发展变化[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7 高莲花;生成句法框架内的蒙古语动词及其句法结构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8 倪蓉;现代汉语作格交替现象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9 曹道根;现代汉语被动式原则与参数模型[D];复旦大学;2005年

10 刁世兰;受事成分的句法投射[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奉栖;运用词汇映射理论对汉语动结式结构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3年

2 李连芳;印尼学生汉语动结式理解与输出情况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3 苏丹;动结式的多义现象及其句法语义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薛李;动结式“V穿”及其相关格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5 崔辰而;现代汉语动结式的致使义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6 曹敏;汉语动结式句法及语义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7 方亚;致使义动结式的典型特征和基本格式[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馨郁;动结式句法语义及部分相关句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9 常婧;汉语动结式致事论元实现的构式语法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10 尹方园;“VA”动结式表层语义分析[D];湘潭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4912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4912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9d7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