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受语迁移引发的词缀析出现象
【作者单位】: 成都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基金】: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和边疆地区青年基金项目《语言接触与当代汉语词汇新质中的非本源因素》(11XJC740002) 成都学院校基金项目《当代汉语词汇新质中的外源因素》(2011XJR10)
【分类号】:H136.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王艾录;;语言的熵:内部形式的主观误解和客观畸变[J];汉语学习;2011年02期
2 周日安;;“粉丝”、“铁丝”与“钢丝”[J];修辞学习;2006年06期
3 刘苹;;“音节语素化”的理论思考[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7年07期
4 苏新春;;当代汉语外来单音语素的形成与提取[J];中国语文;2003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慧敏;;“算了”的话语功能及其生成机制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2 彭家法;;合并次序和附加语结构的类型差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3 王洁;;试论新词的可接受度[J];北方论丛;2008年01期
4 毛向樱;;“所有”的词汇化过程探析[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5 赵振红;;“好看”的词汇化及其词义发展[J];才智;2010年06期
6 禹存阳;;基于新词新语的词语模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9期
7 衣玉敏;;论现代外来语对汉语语法的影响[J];重庆与世界;2011年05期
8 李军华;郭敏姿;;现代汉语音节语素化的主要类型[J];湘南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9 付岳梅;刘强;应世潮;;语素的语法类别与构词能力辨析[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冯敏萱,杨翠兰,陈小荷;“者”缀词识别[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蒋雪;;现代汉语连动式复合词释义研究[A];中国辞书学会第六届中青年辞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邱立坤;张晓巧;毛宁;;现代汉语复合词内部结构词典的构建[A];中国计算机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7-2009)[C];2009年
3 邱立坤;邵艳秋;;语义词典归类不当现象自动发现[A];第六届全国信息检索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4 曾小兵;邱丽娜;张普;张志平;杨尔弘;;语言监测中词语构造能力的分析及其应用[A];第五届全国青年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曲丽玮;元刊杂剧复字词汇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李秉震;汉语话题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董正存;汉语全称量限表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方清明;现代汉语名名复合形式的认知语义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6 赵宏;英汉词汇理据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金圈;汉语单音方位词与单音动词的偏正性组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任敏;现代汉语非受事动宾式双音复合词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姚小鹏;汉语副词连接功能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10 陈全静;汉语并列式双音时间副词的词汇化及相关问题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敏;“难不成”的衍生过程[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马晶晶;表人名词类词缀“X手”、“X者”、“X员”分析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郭敏姿;现代汉语音节语素化现象探析[D];湘潭大学;2010年
4 曹书华;“V到”句式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5 赵正莹;汉语中“V成”构式的描写与分析[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6 崔学勤;汉语字母词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7 张玉;现代汉语音译地名用字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蒋雪;现代汉语连动式复合词研究[D];鲁东大学;2011年
9 张海霞;“继而”的词汇化[D];河南大学;2011年
10 马聪丽;现代汉语“A而不B”格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刘杰;缩略语的词化[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2 程志兵;“蝴蝶”的尴尬[J];汉语学习;2001年02期
3 周日安;汉语单音节外来词初探[J];汉语学习;2004年02期
4 高燕;现代汉语外来词的单音化缩略[J];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5 梁宗奎,许建章,阚兴礼;论联绵词的界定及分类[J];泰安师专学报;2001年01期
6 李二占;;探幽发微 别有洞天——评《复合词内部形式探索》[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7 董晓敏;外来词音节语素化的文化语言阐释[J];语文研究;2003年01期
8 周洪波;外来词译音成分的语素化[J];语言文字应用;1995年04期
9 朱光华;关于外来语素[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广顺;遇笑容;;中古译经中的处置式[J];中国语文;2000年06期
2 周士宏;;从类词缀“门”的产生看语言接触中外来语素的汉化[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8年05期
3 董秀芳;重新分析与“所”字功能的发展[J];古汉语研究;1998年03期
4 陈勇;上古汉语“从”的虚化及发展[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5 石彦霞;;《纪效新书》中的“在于”句[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6 高育花;;“不免”“难免”“未免”的语法化[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8年03期
7 邵艳丽;;《字的重新分析和汉语语义语法的研究》献疑[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8 郑娟曼;张先亮;;“责怪”式话语标记“你看你”[J];世界汉语教学;2009年02期
9 卢惠惠;;近代汉语程度副词“老”的语法化[J];语言研究;2009年04期
10 陈杰一;吴颖;;“也好”的多功能性及重新分析[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一凡;;认知语言学视域下的现代汉语外来词语法化研究——以“客”为个案探讨外来词中存在的语法化现象[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王宇弘;;从形态学角度看现代汉语词法的欧化[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李艳;施春宏;;外来词语义的汉语化机制及相关问题[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徐时仪;;略论语言接触与文白转型[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5 陈保亚;;全球化语言接触背景下的多语现象和多语制研究——建立语言遗产保护和多民族互协共存的科学依据[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7年
6 陈原;;在文化背景接触下进行的语言接触——社会语言学札记[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Ⅰ)[C];1995年
7 邓兆红;;英汉指示代词“的”与“that”的语法化对比[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余京辉;;港式中文对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影响及培训策略[A];第三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孙宏开;;丝绸之路上的语言接触和文化扩散[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10 朱庆之;;语言接触和语言变异——佛教汉语研究的新视角[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禹言;一部大型语言国情专著[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2 周振鹤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澳门番语杂字全本》简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邸永君;毕苏语研究的重要进展[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4 袁志勇;“字母词”走进日常生活[N];科技日报;2007年
5 吴福祥整理;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扫描(语言学篇)[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6 赵丽霞;合理开发利用西部文化资源[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7 王亚民 赵秋长;正确对待外来词[N];光明日报;2003年
8 禹岩;民族所少数民族语言合作项目取得重要进展[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9 记者 李静;“第四届官话方言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市举行[N];安康日报;2007年
10 刘丹青;开采民族语言研究“宝矿”[N];中华读书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方欣欣;语言接触问题三段两合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2 陈宝勤;汉语词汇的生成与演化[D];四川大学;2004年
3 包萨仁;蒙古语族东乡语与汉语的接触研究[D];北京大学;2006年
4 陈建伟;临沂方言和普通话的接触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5 吴小奕;跨境壮语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6 顾钦;语言接触对上海市区方言语音演变的影响[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7 江燕;南昌话和普通话接触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8 陈辉;论早期东亚与欧洲的语言接触[D];浙江大学;2006年
9 谭晓平;江永勉语与汉语的接触与演变[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10 王晓梅;广西融水诶话声调形成的优选论分析[D];南开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敏姿;现代汉语音节语素化现象探析[D];湘潭大学;2010年
2 马绿绿;当代汉语单音新语素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3 董梅;汉语“de(的)”和法语“de”的语法化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4 张媛媛;“V+个+N”结构的多角度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颖;字母词和其它外来词的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6 魏伟;现代汉语外来类词缀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7 郭立萍;现代汉语外来词单音成分语素化和词缀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8 赵镜;昭觉县新城镇彝汉语言接触情况调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9 吕吉宁;“有”字句的语法化考察[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10 夏莲;语言接触和语言迁移[D];上海海事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5367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536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