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时性对立波动平衡——评价文体学的批评与审美观
【图文】:
立性,也有趋向或背离平衡,更有中和状态;它们合力构成评价波动的内涵(见图1)。这里涉及两种波动:态度波与级差波。图中虚线箭头那一端的成分,是表示箭尾成分蕴涵的评价特征;如果这个蕴涵特征前后也是蕴涵性的,则改成实线(如从indirect到forever),否则仍用虚线(如从none到direct)。级差波中有一条从开始到all的上升箭头,表示由(1-7)的对偶排比带来的锐化级差意义有逐步推进之意。“()”内系隐含特征。评价成分随文本时间出现有随机性,无法判断它们可能在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但相关意义的出现带有一定的必然性;偶然与必然———这是一种发生学意义上的平衡关系。其中的介入情况可做如下分析:从1到7有对偶性排比,它们有明确而直接的作者介入,具有排他性,当为收缩性的断言范畴[16];这一点同样体现在句8中nois-iest和for...orfor...上,没有余地。句8的sofar及some有接纳特征[18],说话留有余地;过程成分insistedon是一个有关他人见解的介入成分,即宣称性[19];on-ly同时有收缩意义[14]。图1.对立评价特征随文本展开的波动过程为了对评价文体学的对立波动有一个基本认识,,下面为(1)中未出现的范畴逐一举例说明。这里先看态度情感中的意愿和满意范畴。(2)Thecoarsebrawl,theloathsomeden,thedisorder-edlife,theveryvilenessofthiefandoutcast,weremorevivid...thanallthegraciousshapesofArt,thedreamyshadowsofSong.Theywerewhatheneededforforgetful-ness.其中loathsome和随后出现的needed相对;两者正好构成意愿的正反两个对立因素[±1]。(3)Therebesomesportsarepainful,andtheirlabour/Delightinthemsetsoff;somekindsofbaseness/Areno-blyundergone,andmostpoormatte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功能语言学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评价理论在文体学上的应用及评价语料库的研制”(项目编号:07BYY063)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H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振华;马玉蕾;;评价理论:魅力与困惑[J];外语教学;2007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国辉;;基于功能语言学评价理论的新闻报道对比分析——以《中国日报》与《纽约时报》对北京奥运会闭幕式的报道为例[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2 陈昕;;英文汽车广告语篇评价资源的人际意义[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3 刘伯茹;;劝说性演讲语篇态度资源的评价性分析——以杨澜申奥英语演讲语篇为例[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4 张霞;;《欲望号街车》的评价系统与人物关系建构[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12期
5 俞琳;杨建梅;;女性非典型性格特征现代嬗变的评价对比研究——以武则天不同版本人物传记为例[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6 陈咏梅;危鸣辉;;评价理论指导下的元芳体的积极话语分析[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7 刘兴兵;;Martin评价理论的国内文献综述[J];英语研究;2014年02期
8 柴清丽;;基于评价理论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探究——以《查理·卓别林》一文为例[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4年09期
9 付晓丽;付天军;;英语文学语篇的级差系统分析——以《呼啸山庄》为例[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10 李利杰;钟庆伦;;评价理论的发展与应用视角浅析[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宋晓舟;;《纽约时报》对华经济新闻报道的评价资源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胡文辉;语言评价理论的价值哲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邵春;英语主位化评述结构的功能语言学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3 李枫;英语评论附加语的评价意义及其动因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4 马伟林;隐性评价与显性评价:语篇功能的评价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5 徐来娟;英语学术讲座话语的评价及其语类结构[D];西南大学;2013年
6 王荣斌;图文话语中的态度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7 蒋婷;仲裁员调解话语的多重人际意义研究[D];西南大学;2014年
8 孙凤波;俄语口头独白语篇分析[D];黑龙江大学;2014年
9 布占廷;英汉语言学书评语篇中的负面评价对比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金娥;评价视角下的《警察与赞美诗》中索比的悲剧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熊展;基于评价理论的公益广告与商业广告对比分析[D];南昌大学;2011年
3 刘海舟;评价理论视角下的中英新闻标题对比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4 仪秀芳;评价理论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师话语的态度资源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5 李学斌;英语政治演讲研究的评价性视角[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6 潘红彬;汉语颁奖词的态度意义分析[D];河南大学;2011年
7 张庆彬;现代汉语量词“个”的非典型结构评价意义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8 王慧玲;评价理论视角下的奥巴马就职演说词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9 张梅;奥巴马和麦凯恩总统电视辩论中情态隐喻的评价功能探析[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10 黄小蕊;基于评价理论的英汉语言类学术书评对比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振华;介入:言语互动中的一种评价视角[D];河南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逵六;文体学知识(二十七)主动和被动[J];德语学习;1996年03期
2 杨雪燕;文体学与外语教学[J];外交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3 翟丽霞,王琦;西方现代文体学的沿革及其主要学派[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S1期
4 张辉;文体学与英语专业精读教学[J];呼兰师专学报;2003年01期
5 夏波;;文体学与法语教学[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28期
6 徐岱;从文体学看文学的接受与欣赏[J];当代文坛;1990年02期
7 焕常;介绍《实用英语文体学》(上册)[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年02期
8 张跃茹,张雅茹;文体学运用于文学作品教学一例[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9 徐有志;现代文体学研究的90年[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10 田娅丽;文体学在英语专业低年级口语教学中的应用[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Paul Simpson;;文体学、英语语言和新创造性(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7年
2 常治国;;在《中国楹联学概论》研讨会上的发言[A];《中国楹联学概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江苏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4 李允;;从文体特征的对比分析评《上邪》的英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卢卫中;刘玉华;;试析概念转喻在小说叙事和理解中的作用[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赵肖;;语篇衔接理论研究回顾与展望[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7 申元初;;文学评论写作通识[A];贵州省写作学会2010年遵义县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朱天文;;风格独树一帜 翻译别具匠心——英美报刊特别报道的文体特点及其翻译[A];福建省首届外事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陶礼天;雍繁星;;树立朴实学风 追求学术创新——北京'05中国古代文艺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二辑)[C];2007年
10 邓峥云;;运用语域理论分析时事新闻报道的文体特征[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世生;文体学:语言和文学的跨学科研究[N];中华读书报;2003年
2 钱志熙;古代文学教研要重视文体学[N];光明日报;2005年
3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马世年;韩非散文所体现出的文体学思想[N];光明日报;2008年
4 郭建勋;古代文学史研究中的文体学视角[N];光明日报;2005年
5 王海燕;文体学研究的新范式[N];人民政协报;2004年
6 杜霞;“文体形式”的意味[N];中国教育报;2007年
7 林大志;诔碑之体的文学与文化意蕴[N];光明日报;2007年
8 西北师范大学 马世年邋伏俊琏;辞赋学研究的深入与拓展[N];光明日报;2007年
9 陈超;方法论的自觉与创造性细读[N];文艺报;2006年
10 ;叙事、文体与潜文本研究[N];光明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雨平;日本汉诗研究新论[D];苏州大学;2006年
2 秦俊红;对中篇小说《饥饿》中女性主义特征的及物性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3 李良;现代中国“语丝体”散文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4 侯涛;语言顺应与戏剧文体[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5 谭业升;翻译中的识解运作[D];复旦大学;2004年
6 宫英瑞;《圣经》叙事人物塑造的认知文体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7 武建国;当代汉语公共话语中的篇际互文性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8 胡元德;古代公文文体流变述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9 朱岩;《尚书》文体研究[D];扬州大学;2008年
10 李树军;明代诗歌文体批评研究[D];辽宁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志娟;美国戏剧《晚安,妈妈》的语用文体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马琳岚;文学文体与非文学文体翻译的比较研究[D];上海海事大学;2006年
3 张晶;体裁分析教学法在科技英语教学中的应用[D];长春理工大学;2008年
4 高阳;小说《简爱》的功能文体分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4年
5 辛冀秋;论新闻英语的文体特点[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6 孙丹莉;小说翻译评价中的语言文体学视角——评《骆驼祥子》英译本中的文体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7 曾密群;小说翻译文体重现[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8 杨伟伟;商务英语的文体分析与翻译[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9 潘秋旭;对黑人灵歌歌词的文体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许广兴;商务英语文体学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5383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5383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