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罢了”的词汇化及语气意义的形成
【作者单位】: 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南京审计学院国际交流学院;
【基金】: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项目编号:11YJA740052)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08YYD012)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09SJB740010)的资助
【分类号】:H1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年04期
2 彭伶楠;;“好了”的词化、分化和虚化[J];语言科学;2005年03期
3 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定;;枞阳方言被动标记“着”的历史来源及其语法化[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2 黄启庆;尹海良;;现代汉语AB式双音节形容词重叠形式及其音变处理[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3 卢英顺;现代汉语中的“延续体”[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4 沈丹蕾;《五灯会元》的句尾语气词“也”[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5 卢英顺;;“上去”句法、语义特点探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6 董晓英;三类特殊的粘着短语[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7 田化冰;关于可能补语的教学[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4期
8 徐通锵;思维方式与语法研究的方法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9 彭利贞;论动力情态的现实否定[J];北方论丛;2005年01期
10 力量;肖应平;;“得”的语法化动因和机制[J];北方论丛;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陶原珂;;从汉语的词性-义项关系论汉外词典的词性标注结构[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林璋;;“てしまぅ”的语法化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3 叶文曦;;语义对立和语义同一[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魏向清;;外向型汉英学习词典的译义系统结构初探[A];对外汉语学习词典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魏励;;现代汉语“作”和“做”的使用分析[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胡妍;;论话语理解的语义联想策略[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刘楚群;;论现代汉语中非典型连动句式“V起来+AP”[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陈艳林;;“差一点(没)VP”的歧义原因与分化[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赵晓伟;韩群;;单用“X是X”的语义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魏亮珍;;浅析《吕梁英雄传》中的“给”[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牛保义;相信和怀疑:附加疑问句认知研究[D];河南大学;2002年
2 祖生利;元代白话碑文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3 王启涛;中古及近代法制文书语言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4 俞理明;汉语缩略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5 梁敬美;“这-”、“那-”的语用与话语功能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6 王利众;俄汉科学语言句法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7 吴云霞;万荣方言语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8 徐默凡;现代汉语工具范畴的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周静;现代汉语递进范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樊中元;现代汉语一名多量现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磊;时间副词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2 刘苏乔;汉法比较方式对比研究[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0年
3 李贤景;三种否定比较句的联系与区别——“不如”、“不比”、“没有”型比较句考察[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0年
4 艾尔丽;《醒世姻缘传》介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5 程丽丽;补语语义指向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6 李小芳;临县三交话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7 王晓亮;汉语一价动词的认知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8 赵淑贤;俄汉语数量意义的表达形式和手段对比[D];黑龙江大学;2001年
9 韩淑华;汉语的“什么”与英语的“what”[D];延边大学;2001年
10 陈颖;宋代动量词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宏开;藏缅语中的代词化问题[J];当代语言学;1994年03期
2 刘丹青;语法调查与研究中的从属小句问题[J];当代语言学;2005年03期
3 李宗江;说“完了”[J];汉语学习;2004年05期
4 朱冠明;汉语单音情态动词语义发展的机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5 刘勋宁;现代汉语句尾“了”的语法意义及其解说[J];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03期
6 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年04期
7 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04期
8 ;影响汉语句子自足的语言形式 孔令达[J];中国语文;1994年06期
9 冯力;;从北部吴语的“V快”看中心谓语成分虚化为助词的现象[J];中国语文;2007年03期
10 陈前瑞;句尾“了”将来时间用法的发展[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盛银花;;语气词“U&”及其类型学意义[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2 孙苹;;现代汉语语气词研究综述[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5期
3 孙苹;;《雷雨》句中语气词研究[J];知识经济;2010年16期
4 苏丽红;;玉林话的语气词[J];汉语学报;2011年01期
5 方有国;;《荀子》“而为”辨析[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1993年01期
6 徐红梅;;安徽涡阳话中常见的语气词[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7 赵振兴,顾丹霞;《周易大传》语气词的语用功能考察[J];古汉语研究;2004年03期
8 林春雨;;汕头话的常见语气词[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9 于丽丽;;从《论语》看上古汉语中语气词“也”和“矣”的使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1期
10 冯玉;O醇宴,
本文编号:25425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5425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