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现代汉语中两类回环式对举结构的认知分析

发布时间:2019-09-26 23:45
【摘要】:交互性回环式对举表达一种交互象似性。其中,采用简短紧凑的回环式对举表现间隔短暂的交替反复,两种行为对照、肯定否定对照,凸显事态不和谐性的,都体现形式与意义的象似性。"什么是X"与"X是什么"对举表达式,不是两个单项问句的简单相加,不是要先听知识后听看法,而是意在通过形式的增加实现意义的加强,具有对现成的或已知答案不满意而要深究一步的意思。
【作者单位】: 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1BYY076)
【分类号】: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杉村博文;;论现代汉语特指疑问判断句[J];中国语文;2002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钟华;;汉语疑问焦点语义、语用特征探析[J];海外华文教育;2012年04期

2 王遥;李景娜;;标示-价值结构的功能句法分析——以“谁是NP?”和“NP是谁?”为例[J];当代外语研究;2014年03期

3 陈振宇;朱庆祥;;“X是谁/哪(一)个/什么(人)”与“谁/哪(一)个/什么是X”格式[J];语言研究集刊;2008年0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武宏琛;;现代汉语疑问代词非疑问用法研究述评[A];第五届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张尹琼;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D];复旦大学;2005年

2 张晓涛;现代汉语疑问范畴和否定范畴的相通性及构式整合[D];吉林大学;2009年

3 唐燕玲;现代汉语小句内疑问代词同现情况考察[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娅琼;汉语会话中的否定反问句和特指反问句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5 王小穹;疑问代词语义范畴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琪;留学生对汉语“谁”的非疑问用法的习得研究——语料库途径[D];湘潭大学;2010年

2 张良斌;恩施方言疑问句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3 李吉子;汉语“什么”和韩国语“(?)”对比[D];延边大学;2002年

4 李俊香;汉语的“怎么”在英语中的对应形式[D];延边大学;2003年

5 陈小颖;韩国留学生习得汉语“是”字结构的言语加工策略[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6 陈天序;基于集合概念的汉语疑问代词非疑问用法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7 于聂;汉语会话过程中的肯定性应对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8 陈志禄;“X是谁?”和“谁是X?”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9 何意德;汉泰特指疑问句对比及偏误分析[D];暨南大学;2009年

10 杨爽;汉语会话过程中的反驳现象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倩;;中英文中主题性前置的认知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年25期

2 王寅;Iconicity的译名与定义[J];中国翻译;1999年02期

3 鲁苓;语言符号:任意性还是象似性——“语言符号象似说”的几个问题[J];山东外语教学;2001年02期

4 郭亚星;;《复活节翅膀》的符号象似性分析[J];文教资料;2008年18期

5 王寅;从话题象似性角度谈英汉句型对比[J];山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6 宋艳;;英语词汇的象似性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S1期

7 卢丽萍;;论英语词汇的象似性[J];琼州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8 刘世英;汉语兼语结构的象似性探讨[J];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9 陈红;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S2期

10 顾嘉祖,王静;语言既是任意的 又是非任意的——试论语言符号任意性与象似性的互补关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士河;孙建成;;语言符号象似性与英语词汇象似性关系[A];全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第五届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2 徐畅;;从认知视角看皮尔士符号学理论[A];全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第五届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3 文旭;;隐喻的符号学解读[A];全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第五届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4 张宏如;;大学生抑郁心理的认知分析[A];迈向21世纪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学术会议优秀论文集[C];1999年

5 韩杰;;谚语中的数词对举现象[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史茜;;英语重叠词的理据和认知策略[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三辑)[C];2008年

7 余建军;;刍议英汉词典例证的翻译[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谈文艳;;关于英汉对比下汉语语序的理据性和象似性[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9 高娟;张运红;;“旁观者效应”的社会认知分析[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应学凤;;国内象似性研究动态[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赵怍忱;要多为举报人着想[N];华北电力报;2003年

2 王艳芬 胡国杰;行政诉讼对举证责任的要求[N];中国税务报;2001年

3 朱述古;重奖是对举报动机的误读[N];贵阳日报;2005年

4 李万永;对举证时限的思考[N];江苏经济报;2002年

5 杨光;决定对举办大型文艺活动实行严格管理[N];光明日报;2000年

6 林美蓉;对举证时限制度的理解[N];江苏经济报;2004年

7 刘学在;间接否认与抗辩对举证责任分配的影响[N];人民法院报;2004年

8 浙江省嵊州市药监局 徐乐通;举报案件的查处[N];中国医药报;2003年

9 本报记者 张国;对举证责任倒置不要期望过高[N];法制日报;2002年

10 记者 汤秋华;南昌六单位联合整治小广告[N];中国工商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雪春;现代汉语等同范畴的语义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何兵;库恩后期科学哲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3 李倩;敦煌变文单音动词词义演变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4 雷冬平;近代汉语常用双音虚词演变研究及认知分析[D];浙江大学;2006年

5 李善熙;汉语“主观量”的表达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6 余泽超;英汉叙述语篇中句内下指现象的认知功能阐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7 董杰;奥运会对举办城市经济的影响[D];北京体育大学;2002年

8 曲辰;语言类型学视角下的汉语和法语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9 王磊;圣经寓言故事的认知阐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10 郑璇;上海手语非视觉概念表达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夏红玉;广告语言中的象似性[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2 吴琴;从象似性角度谈茶诗英译中“音”与“形”的传递[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关永平;英语的象似性及其语言认知意义[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4 彭丹丹;基于象似性理论的英语词汇教学实验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0年

5 何立均;符号学视野下的汉字象似性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高伟;从英法汉基本句式看象似性理据[D];黑龙江大学;2010年

7 苏艳;英语委婉语的象似性分析[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东方;象似性角度的汉英名量词构建理据对比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9 卢淑玲;从象似性角度看诗歌翻译[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张瑞雪;象似性在医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5423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5423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f1b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