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业旬报》白话词汇研究
发布时间:2019-11-27 12:28
【摘要】:本文以《竞业旬报》白话词汇为研究对象,语言时期归属清末民初。清末民初是近代汉语发展的后期,词汇系统体现出向现代汉语过渡的特点。《竞业旬报》作为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白话报刊,它的语言通俗易懂,半文半白,过渡性特点较为明显。对其中的词语进行研究,有重要价值。主要体现在:为清末民初的词汇研究提供丰富的例证,为古籍整理和辞书编纂提供依据,也可为现代汉语史的研究提供大量的词汇发展变化的直接依据。本文从双音化程度、新词、同素逆序词和对应式羡余现象等不同角度出发,对《竞业旬报》白话词汇进行研究。 一、双音化程度。清末民初是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的过渡时期,从理论上讲,这时期汉语的双音化程度应该很高,但是纵观《竞业旬报》,单音节词仍大量存在。我们选取《竞业旬报》中的一篇文章,进行词汇定量分析,确定其中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所占比例,我们发现单音节词所占比例最高,双音节词并未取得绝对优势。为了对双音化程度进行更加细致的分析,我们将统计出来的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进行了词性方面的分类,发现这些词语的词性在单、双音节词的分布上有较大差异:名词分布在双音节词上的比例较高,而动词分布在单音节词上的比例较高。继而,将《竞业旬报》中的单音节词与现代汉语做对比,发现这156个单音节词大部分可在现代汉语中作为成词语素继续运用,这说明《竞业旬报》虽然有大量单音节词存在,,但其双音化程度已趋于成熟。 二、新词。新词的判定以《汉语大词典》为参照标准,分别找出和《汉语大词典》首证处于同一时期的词语,以及《汉语大词典》晚收和未收的词语,对于《汉语大词典》未收的词语,我们综合参照各种文献进行释义。然后将所有新词从构词方式、产生途径两方面分类,发现新词的构词方式以联合式为主,产生途径以替换、仿词、同义连文、联合构词和嵌入为主,这有助于我们探寻新词产生和发展的轨迹。 三、同素逆序词。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别统计出《竞业旬报》中AB—BA式、BA式同素逆序词的数量,然后进行词义和词性方面的分类描写,进而与现代汉语作比较,探究两类同素逆序词的发展变化情况。我们发现AB—BA式同素逆序词在现代汉语中保存的多,消亡的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清末民初时期汉语词汇系统已经发展的较为成熟了。而BA式同素逆序词中意义用法与现代汉语完全相同的词语大部分消亡了,这是语言内部发展和外部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四、对应式羡余现象。我们将《竞业旬报》白话词汇与现代汉语作比较,找出词语的羡余成分,按表现方式将其分为四种类型:同义复用式羡余、蕴涵式羡余、双音存有羡余、虚语素羡余。继而,探讨对应式羡余现象的动因,发现双音化为其主要动因,“重新分析”为其主要生成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H136
本文编号:2566609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H13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镜浩;;魏晋南北朝词语考释方法论——《魏晋南北朝词语汇释》编撰琐议[J];辞书研究;1989年06期
2 潘先军;;多音词羡余现象考察[J];汉语学习;2010年03期
3 胡全章;;清末民初报章白话的“文话化”趋向[J];江西社会科学;2012年06期
4 徐时仪;近代汉语词语札记[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03期
5 许晓倩;;试论汉语新词语的产生[J];理论界;2012年04期
6 周志锋;;近代汉语词语杂释[J];宁波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03期
7 徐镇;;民国前的革命白话报:《竞业旬报》[J];黑龙江史志;2012年10期
8 余慧敏;;《竞业旬报》与胡适社会改良思想的成长[J];青年记者;2009年30期
9 杨端志;;从清末民初科学小说新词语看“现代性”新词语的来源和发展——兼论“标志性子词语场”理论和“现代汉语词汇史”的起点[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10 肖霞;;论清末民初语言的“日化”现象——以鲁迅作品为例[J];外国问题研究;2009年01期
本文编号:25666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566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