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语法化过程的认知解释

发布时间:2019-11-29 00:02
【摘要】:语法化研究的定位由于语法化的定义范围、研究角度、研究内容多种多样而复杂,语法化定位的不确定性使得语法化研究成为国内外语法研究的热点。在认知语言学视角下,隐喻和转喻被认为是语法化重要的认知动因,二者在语法化过程中互相补充。语法化的认知研究对研究语法本质和了解人类认知规律都起着重要作用,对语法教学也有启发作用。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牛保义,徐盛桓;关于英汉语语法化比较研究——英汉语比较研究的一个新视角[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年09期

2 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力量;肖应平;;“得”的语法化动因和机制[J];北方论丛;2006年01期

2 廖志鸿,储泽祥;现代汉语的准方位标[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3 齐春红;“不得”的语法化及相关问题研究[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4 董秀芳;“不”与所修饰的中心词的粘合现象[J];当代语言学;2003年01期

5 张谊生;从量词到助词——量词“个”语法化过程的个案分析[J];当代语言学;2003年03期

6 李晋霞,刘云;论定中V_双+N_双词汇化的制约因素[J];当代语言学;2003年04期

7 王灿龙;词汇化二例——兼谈词汇化和语法化的关系[J];当代语言学;2005年03期

8 B.Heine ,T.Kuteva ,龙海平,刘云;《世界语法化词典》述评[J];当代语言学;2005年03期

9 杨成虎;语法化理论与语法隐喻的差异分析[J];福建外语;2002年01期

10 于秀金;;信息结构脱离语境句法实现的动因探讨[J];外国语言文学;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林璋;;“てしまぅ”的语法化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魏亮珍;;浅析《吕梁英雄传》中的“给”[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邓兆红;;英汉指示代词“的”与“that”的语法化对比[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王伟;周卫红;;试论语法化理论在对比语言学中的应用——以英汉语篇中替代类型之对比研究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张旺熹;;“动+得+形”结构的变体形式[A];第六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9年

6 杨成虎;;与语法化平行的音系变化连续统问题[A];第六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3年

7 孙雁雁;;以关联为主的答句衔接语模式及特点[A];中国计算技术与语言问题研究——第七届中文信息处理国际会议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牛保义;相信和怀疑:附加疑问句认知研究[D];河南大学;2002年

2 梁敬美;“这-”、“那-”的语用与话语功能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3 王志军;英汉被动句认知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4 徐默凡;现代汉语工具范畴的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周静;现代汉语递进范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唐贤清;朱子语类副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李锦姬;现代汉语补语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8 延俊荣;给予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9 陈家旭;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林新年;《祖堂集》动态助词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艾尔丽;《醒世姻缘传》介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2 程丽丽;补语语义指向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3 王晓亮;汉语一价动词的认知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4 白瑞雪;“动词+在+地点名词”结构中的重新分析现象[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2年

5 童小娥;副词“还”的各项意义的演变及其语义网络系统[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

6 蔡永强;“连……都/也……”结构的认知考察[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

7 傅满义;儿童语言中的副词[D];安徽师范大学;2002年

8 吴金花;汉语动词介词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9 高晓玲;儿童语言中的主体格、客体格、邻体格介词[D];安徽师范大学;2003年

10 黄婉梅;儿童语言中的时处格、根由格、关涉格介词[D];安徽师范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婷;;“如同”的语法化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2 王兆春;;毕节方言词语法化倾向初探[J];毕节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3 周明强;;汉语句法歧义认知的几种方式[J];浙江学刊;2011年04期

4 宋金兰;;“是”字的语言哲学解读——兼论判断词与指代词的渊源关系[J];汉字文化;2011年03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程琪龙;;认知语言学和认知科学的关系[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2 章宜华;;浅析中观结构网络在学习词典中的效用——兼谈学习词典的基本结构体系及功能[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郑新夷;;国外婴儿动词习得的研究范式[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董秀芳 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法化研究:争议与发展并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姚莉;汉语语法化的前世今生[N];中国教育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辛燕;从系统功能角度诠释语法化[D];苏州大学;2009年

2 付宁;语法化视角下的现代汉语单音方位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3 张磊;汉英视觉动词语法化的认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4 刘红妮;汉语非句法结构的词汇化[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5 吴长安;“还”和“更”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6 肖小平;代动词“为”及其相关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7 王一涛;山西文水方言的趋向动词及其语法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8 陈鸿瑶;现代汉语副词“也”的功能与认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杨元刚;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曹凤霞;古代汉语标记被动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思华;插入语“据说”的语法化与主观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范丽娜;分句结合方式的语法化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周青宇;语用充实视角下的语法化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裴锦隆;《现代汉语词典》对介词语法化过程相关的词汇语义现象的处理[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月萍;论“可是”[D];河南大学;2010年

6 张静;“V起”的句法、语义及语法化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7 代瑜;语法化视角的现代汉语副词标注实证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8 于丽洁;汉语V+le结构与英语have+V-ed结构的语法化对比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9 樊城呈;“看来”、“想来”的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杨煜;“再X不过”格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5672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5672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cd5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