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对比视界中矛盾修辞法的哲学底蕴疏议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寅;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桂敏;隐喻:一种跨学科的映射[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2 王懿;;概念整合理论在意义构建中的解释力[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3 邓莉;隐喻对语义变化的阐释[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4 孙边旗;隐喻与外语教学[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5 孙边旗;从词汇层面看大学生英语作文[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6 王惠静;英语过去时多义性的认知阐释[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7 甘智敏;梁晓波;;英汉经济新闻中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8 崔丽娟;陈建生;;Fauconnier的空间映射论及其在话语分析中的应用[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9 王寅;体验哲学与认知语言学对语言成因的解释力[J];国外社会科学;2005年06期
10 韩玉国;认知语言学与形式语言学的哲学冲突[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王治敏;俞士汶;;n-n三字隐喻研究[A];中国计算技术与语言问题研究——第七届中文信息处理国际会议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元刚;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曾建彬;下义关系的认知语义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3 李劲荣;现代汉语状态形容词的认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4 陈家旭;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周红;现代汉语致使范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解海江;汉语编码度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7 侯国金;语用标记等效原则[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8 李良炎;基于词联接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及其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9 吕明臣;话语意义的建构:言语交际过程中主体的认知加工[D];吉林大学;2005年
10 李金兰;现代汉语身体动词的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佳;词汇多义性的认知研究[D];河北大学;2005年
2 胡孔旺;中学英语复习教学理论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成军;汉语中时间隐喻空间化表征的认知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叶鸣;汉英概念隐喻对比[D];黑龙江大学;2004年
5 朱玉彬;[D];安徽大学;2003年
6 叶狂;概念隐喻的系统性和连贯性[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王朝培;从认知角度对英语短语动词的语义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8 刘全国;英语专业学生学习风格三维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9 唐其敏;英语经济语篇中的隐喻[D];重庆大学;2003年
10 董平荣;合成空间理论对“绝句”文本意义构建的认知解读[D];重庆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婷玉;;浅析称谓语中折射的中西文化差异——以汉英对比为例[J];文教资料;2011年19期
2 韦晓曙;;英语国家留学生(初中级)的省略偏误分析[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年14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王美娟;;矛盾修辞法的语言学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曾文雄;;对比语用学研究思考[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3 文旭;;以认知为基础的英汉对比研究——关于对比认知语言学的一些构想[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孙文访;鲁川;;基本结构单位和基本结构顺序——汉英对比的认知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5 陈建君;;论英汉状语从句语序差异及其对英语学习的影响[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张迪;李福印;;体验性假说:来自汉语颜色词语的验证[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王飞华;汉英语气系统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郭印;汉英致使交替现象的认知功能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3 潘明霞;汉英“身物互喻”词汇对比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4 李丽虹;汉英温觉词语义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5 陈秀娟;致使义的汉语兼语句和英语复合宾语句的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方云;汉英感叹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2 江娟;汉英借词对比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 蒋大山;矛盾修辞理解的认知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4 张旭;矛盾修辞法的认知语义学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5 史萍;俄汉语矛盾修辞法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6 王磊;矛盾修辞生成和理解机制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7 张爱华;汉英疑问代词“谁”与“who”之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8 韩娜娜;汉英疑问代词的对比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9 张莹莹;汉英比较范畴的认知对比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10 孙志雯;汉英上下运动趋势表达的对比[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5674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5674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