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试论武鸣壮语的体范畴

发布时间:2019-11-29 07:07
【摘要】:壮语中有一些从属于动词短语的语法标记,它们许多皆来自于动词且失掉了词汇意义,进而虚化为只表示语法意义的"体"标记。这些语法成分大部分在传统语法中一直被处理为各种"助词"。文章对这些语法成分进行概括和抽象,从体范畴这个更高的层次来分析它们的句法特点。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霜;;忻城壮语语气词ko:n~(231)的形成[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2 何霜;;壮语“kwa~(33)”(过)的语法化[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3 韦景云;;壮语■jou~5与泰语ju■~5的语法化差异分析[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4 苏艳飞;;壮泰语被动标记语法化探讨[J];语文学刊;2011年05期

5 林亦;;壮语给与义动词及其语法化[J];民族语文;2008年06期

6 谢海洋;;马山壮语中复数标记“kjoη~5”的演变层次[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7 吾买尔江·库尔班;;突显理论与维吾尔语动词的时和体[J];语言与翻译;2009年03期

8 邢相文;;起点介词研究综述[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9年11期

9 陆天桥;汉语“是”在壮语中的同源词[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1期

10 张姜知;杨频萍;;“来”的语法化模式的理据阐释及相关语言点的教学[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8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国辉;隋虹;;语言语境语法化作用的英汉语对比分析[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李锦芳;何彦诚;梁敢;杨琴芳;;西林壮汉文化的交融——谈西林壮语汉借词的历史文化内涵及其发展变异[A];句町国与西林特色文化[C];2008年

3 周国辉;;实用虚化 虚用实化——语法化与词汇化的辩证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4 张元生;;方块壮字[A];中国民族古文字[C];1982年

5 邹仁;;“了”、“却”的语法化以及“了”、“却”的替换[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6 王建设;;从明清闽南方言戏文看“著”的语法化过程[A];福建省语言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赵学德;;论语法化术语译名的标准化[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8 高蕊;;从认知角度谈“来”字的语法化——从上古到现代的历时考察[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9 王伟;周卫红;;试论语法化理论在对比语言学中的应用——以英汉语篇中替代类型之对比研究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吴秋丽;;泉州方言介词“嘞”的语法化及涉及的相关现象[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吴福祥整理;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扫描(语言学篇)[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2 记者 覃海明 通讯员 黄如猛;我区推广使用壮语文工作有创新[N];广西日报;2003年

3 韦淑珍;壮语信息处理系统亟待开发[N];中国文化报;2003年

4 王奇;语信司赴广西调研民族语言文字工作[N];语言文字周报;2006年

5 记者 蒋林邋本报实习生 陆丽源 任凤芝;纪念国务院颁布《壮文方案》50周年[N];广西日报;2007年

6 覃祥周;广西首本壮语文教材在港发行[N];西部时报;2007年

7 储泽祥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储泽祥:追求理论方法创新是核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8 李娟;一部引人思考的理论语言学著作[N];中华读书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杨玲;他们,为壮语言文化传承而努力[N];南宁日报;2009年

10 本版编辑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孙宏开 采写整理 本报记者 赵志研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周耀文 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 王远新;以文载言 共享同一片蓝天[N];中国民族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敢;壮语体貌范畴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2 曹凯;壮语方言体标记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3 覃东生;对广西三个区域性语法现象的考察[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4 韦名应;桂东(林岩)壮语方言岛语音研究:范式综合[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韦茂繁;下坳壮语参考语法[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6 黄美新;大新壮语形容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7 齐旺;台语北部方言核心词变异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8 罗自群;现代汉语方言持续标记的比较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9 刘黎岗;重庆话口语中话题的结构与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10 高增霞;现代汉语连动式的语法化视角[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洪华;壮泰语指示代词“这”、“那”比较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8年

2 卢业林;大新壮语语法调查与研究[D];广西大学;2011年

3 张蕾;现代汉语否定式“把”字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4 孙琦;《颜氏家训》连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5 皇甫亿;常熟话体范畴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6 马慧;唐以前“得”字及相关“得”字句的演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李文星;使、叫、让在现代汉语兼语句中的语法化[D];河南大学;2004年

8 骆美婵;主谓插入语的考察[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9 李向华;汉语中“个”的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10 范群;“给”的语法化考察及其在句子中的焦点标记功能[D];山西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5673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5673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a83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