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文无关语义学与语义指向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方立;范畴语法[J];外国语言文学;2003年03期
2 沈开木;论“语义指向”[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1期
3 王红旗;论语义指向分析产生的原因[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1期
4 卢英顺;;语义指向研究漫谈[J];世界汉语教学;1995年03期
5 赵明琴;;论语义指向及其在句法分析中的作用[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8年02期
6 周刚;语义指向分析刍议[J];语文研究;1998年03期
7 税昌锡;语义指向分析的发展历程与研究展望[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年01期
8 税昌锡;;论语义指向的内涵[J];语言科学;2003年06期
9 冯志伟;范畴语法[J];语言文字应用;2001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家法;形式语义学的历史渊源和理论框架[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2 姜红;;动结式中补语语义歧指现象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3 钟华;;“才”重读与非重读时语义、语用功能差异[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4 孙银新;;黎锦熙的汉语构词法研究及其贡献[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5 李光宇;;论短语的语义类型及其与结构类型的不对应所造成的歧义现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1期
6 包诗林;论语义指向及其在句法研究中的作用[J];安康师专学报;2002年04期
7 马克冬;;《搜神记》动结式述补结构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8 丁俊苗;;缩略——字义演变的新途径[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9 杨荣祥;语义特征分析在语法史研究中的作用——“V_1+V_2+O”向“V+C+O”演变再探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10 陈保亚;;论意义的两个来源和语言哲学的任务——从语言游戏规则和单位的还原说起[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王仁强;;汉英词典词类标注与译义的对称性研究——兼评《ABC 汉英大词典》的词类标注与译义[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2 李艳鸽;;数理逻辑对句子隐含语义的展示和分析[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邱立坤;;单音节名词(缀)的释义模式与三音节名词的语义结构关系[A];内容计算的研究与应用前沿——第九届全国计算语言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4 昝红英;张坤丽;柴玉梅;俞士汶;;现代汉语虚词知识库的研究[A];内容计算的研究与应用前沿——第九届全国计算语言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邱立坤;邵艳秋;;语义词典归类不当现象自动发现[A];第六届全国信息检索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6 张立英;;克里普克有关语言哲学的一些理论[A];2007年现代逻辑与逻辑史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莉娜;翻译中句子结构转换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王用源;汉语和藏语复音词构词比较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徐先玉;世界的语言概念化[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欣;汉日否定表达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秦曰龙;清抄本《五音通韵》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方清明;现代汉语名名复合形式的认知语义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7 阮大瞿越(Nguy(?)n (?)i C(?) Vi(?)t;十七世纪越南汉字音(A类)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8 刘志富;现代汉语领属性偏正结构及其相关句法现象[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林新宇;汉语和韩国语话题句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邱明波;动词的指向对汉语第三人称代词和反身代词的句内回指的制约[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桂阳;现代汉语“不是X的X”结构考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曹萍;府城官话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周萍;“动宾动词+宾语”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陶胜妃;现代汉语谓词修饰词前后位置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骆忠武;外交歧义:特点及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王倩;“(形+名)+动”结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尹方园;“VA”动结式表层语义分析[D];湘潭大学;2010年
8 徐正科;汉语“一量名”结构的句法语义解读[D];湘潭大学;2010年
9 苏宇炫;泰国中学生汉语使用中的语言变异现象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罗芳玲;汉语和老挝语句法比较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子云;;状语的语义指向[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3期
2 丁凌云;定语语义指向分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3 俞咏梅;现代汉语处所状语的语义特征[J];东北师大学报;1993年03期
4 赵元任;田砥;;汉语结构各层次间形态与意义的脱节现象[J];国外语言学;1981年01期
5 胡裕树;汉语语法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5期
6 沈开木;论“语义指向”[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1期
7 朱子良;;补语语义上的多指向[J];衡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1992年04期
8 马真;关于“都/全”所总括的对象的位置[J];汉语学习;1983年01期
9 刘宁生;句首介词结构“在……”的语义指向[J];汉语学习;1984年02期
10 肖辉嵩;否定词“没有”的语义及其指向[J];汉语学习;1984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贾齐华;限定副词“就”的语义指向及语句的语义蕴含[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2 赵世举;定语的语义指向试探[J];襄樊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3 刘道锋;;古汉语好恶偏义复词的语义指向与语言拜物教[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4 马静;王琪;;比喻延伸语的语义指向[J];语文学刊;2007年06期
5 陈晨;;语义指向问题研究综述[J];大众文艺;2010年07期
6 蔡金龙;也谈“没去了几次”[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02期
7 古川裕;“跟”字的语义指向及其认知解释——起点指向和终点指向之间的认知转换[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年03期
8 方欣欣;动词的语义特征决定“自己”的语义指向[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S3期
9 刘芳;状语语义指向分析[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2期
10 张占山;;“陆续”与“连续”的区别及词典释义[J];辞书研究;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于江生;;语义指向的形式模型[A];自然语言理解与机器翻译——全国第六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2 许小星;亢世勇;;补语语义指向的制约因素[A];中国计算机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7-2009)[C];2009年
3 赵晓伟;韩群;;单用“X是X”的语义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赵总宽;;基于和面向现实世界对象的人机交互广义归纳认知模型及其意义[A];1995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5年
5 毛家菊;高峰;陈秋林;陆汝占;;基于情景理论分析VA-语句[A];语言计算与基于内容的文本处理——全国第七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6 刘忠;刘英;刘敦荣;;性质语意逻辑[A];逻辑与认知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7 杨武金;池毓焕;;中国产业结构管理系统的逻辑程序开发[A];1994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4年
8 邹媛;;单音形容词重迭式作修饰语的考察[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9 赵红玲;;汉语中“V掉”结构小议[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10 潘新玲;;我的地盘——表总括的“都”的语义分析及其左邻右舍的限制[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河北省涿州市 周宏;欣喜《咬文嚼字》被挑刺[N];中华读书报;2007年
2 杭春晓;传统工笔画可以介入“当代”吗?[N];中国文化报;2008年
3 张秋阳;搜索产业谁将称雄[N];科技日报;2004年
4 雅婷;国内搜索引擎:理智中前行[N];光明日报;2004年
5 周凯;要使治安警示取得成效[N];人民公安报;2006年
6 罗红艳;探索语言奥秘的人[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
7 肖秋;中国搜索引擎期待新起点[N];市场报;2004年
8 姚莉;汉语语法化的前世今生[N];中国教育报;2007年
9 李国才;注意四级网络应用当中的三类问题[N];人民公安报;2006年
10 ;桌面飓风:中国搜索“话语权”猜想[N];国际商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忠;性质语意理论的提出与自然语言理解及其实现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青野英美;现代汉语描写性状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李红梅;韩国语范围表达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赵章界;短语结构制导的范畴表达式演算[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计算技术研究所);2006年
5 杨峥琳;现代汉语述结式的不对称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6 杜翠河;汉语“在”字句与越南语“(?)”字句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7 刘芳;几组趋向动词演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8 申敬善;现代汉语“在”字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9 罗耀华;副词性非主谓句成句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0 朱明来;宋人话本动补结构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兰芬;中古汉语程度副词探析[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卢伟;重动句使用的不平衡性和语用规律[D];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3 代尊峰;英汉动结结构对比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
4 刘静;试论现代汉语被字句中的补语[D];四川大学;2005年
5 李文富;“把+NP+都+VP”结构与“都”的语法化及语义指向特点[D];清华大学;2005年
6 赵娟;《战国策》副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宋云凤;《全唐诗》总括范围副词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8 回敬娴;《论衡》范围副词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9 孟冬梅;现代汉语转折副词研究[D];延边大学;2006年
10 金哉延;汉语补语与韩国语对应成分关系的探讨[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5681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568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