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法和构式语法观照下的“被”字构式解析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振来;被动表述对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的选择[J];汉语学习;2004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红;;初级阶段泰国学生“把”字句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6年02期
2 熊学亮 ,王志军;被动句认知解读一二[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年03期
3 王文斌;;从Chomsky的最简方案探解“对字句”[J];外语学刊;2006年02期
4 李宇明;陈前瑞;;北京话“给”字被动句的地位及其历史发展[J];方言;2005年04期
5 范晓;;被字句谓语动词的语义特征[J];长江学术;2006年02期
6 王振来;日本留学生学习被动表述的偏误分析[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7 屈哨兵;被动观念论析[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11期
8 屈哨兵;;现代汉语被动标记研究检讨[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12期
9 郜峰;现代汉语“被”字短语[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10 陈淑梅;鄂东方言“把得”被动句[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周静;;从三结合角度看对外汉语句式教学——以“被”字句为例[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鹿荣;现代汉语供用[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2 陈振宇;现代汉语时间系统的认知模型与运算[D];复旦大学;2006年
3 刁世兰;受事成分的句法投射[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4 张伯江;施事和受事的语义语用特征及其在句式中的实现[D];复旦大学;2007年
5 翁玉莲;报刊新闻评论话语的功能语法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6 李晋霞;现代汉语定中“V双+N双”结构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7 高明乐;题元角色的句法实现[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3年
8 李善熙;汉语“主观量”的表达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9 王志军;英汉被动句认知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10 王葆华;动词的语义及论元配置[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云;北京话使役兼表被动现象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2 张丹;现代汉语述结式“把”字句的配价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6年
3 章家谊;“让”的性质与功用及相关句式[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4 朱立奇;S+V+C+O句式中补语的语义指向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6年
5 王蕾;“把”字句及其在英语中的表达形式[D];上海海事大学;2006年
6 祝敏;明清白话小说中被动式和处置式套用句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张悦;俄语被动句题元结构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7年
8 褚俊海;桂南平话与白话的介词研究[D];广西大学;2007年
9 张恒;开封话的“给”与“给”字句[D];河南大学;2007年
10 王峰峰;近代汉语非被动关系“被”字句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旺熹;连字句的序位框架及其对条件成分的映现[J];汉语学习;2005年02期
2 李宇明;“一V…数量”结构及其主观大量问题[J];汉语学习;1999年04期
3 王寅;再论语言的体验性——认知语言学的语言体验观[J];山东外语教学;2005年02期
4 郭锐;;衍推和否定[J];世界汉语教学;2006年02期
5 董燕萍,梁君英;构式在中国学生英语句子意义理解中的作用[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01期
6 董燕萍,梁君英;走近构式语法[J];现代外语;2002年02期
7 洪波!300071;“连”字句续貂[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年02期
8 刘丹青;作为典型构式句的非典型“连”字句[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年04期
9 侯国金;;语用象似论[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年02期
10 袁毓林;;试析“连”字句的信息结构特点[J];语言科学;2006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冬梅;现代汉语动名互转的认知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2 周娟;现代汉语动词与动量词组合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红;戴卫平;;认知语法与构式语法说略[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0年03期
2 李丽;;浅析认知语法的语义观[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3 唐建南;戴卫平;;Langacker认知语法与Goldberg构式语法[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08期
4 陶文好;论象征结构——认知语法理论的核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年02期
5 陈福明;潘影;;转换生成语法与认知语法——语义理论探讨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02期
6 罗纳德·W·格兰克;榕培;;认知语法概观[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0年01期
7 王寅;认知语言学与语篇分析——Langacker的语篇分析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年02期
8 赵秀凤;;自由间接话语的认知操作[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9 刘昌华;;让步复句与主观量范畴[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10 贺学勤;;认知语法语篇分析观思考[J];山东外语教学;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玉梅;;诗歌语篇的认知语法分析——以 William Blake 的“London”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2 张建理;;英汉直接致使移动句对比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马书东;;镜像神经与认知语法中认知能力相关性的探讨[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牛保义;;综合扫描和序列扫描——英汉语工具主语句的认知方式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王强;;Langacker活动区分析说的提升解释反诘[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沈家煊;;人工智能中的“联结主义”和语法理论[A];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2004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7 田朝霞;;形义匹配种种——四种构架语法模式比较[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8 吴彩霞;;语篇信息结构的认知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王振来;;语义功能语法的应用价值研究[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10 高永欣;;西方语法流派和现代汉语语法的发展创新[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唐雪凝 张金圈 曲阜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空间问题研究的新创获[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李开 澳门科技大学通识教育部;语言学方法与方法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屈哨兵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一树新花,,四面观胜[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席留生;“把”字句的认知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2 高航;现代汉语名动互转的认知语法考察[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3 刘芳;几组趋向动词演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4 熊岭;现代汉语指称范畴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5 卢鑫莹;现代汉语光杆名词语义的认知语法研究:情境植入视角[D];河南大学;2012年
6 董成如;存现句的认知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7 翁依琴;汉语零形回指的认知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8 李香玲;汉语兼语式的语义重合与话语功能的认知语法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9 李晋霞;现代汉语定中“V双+N双”结构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10 李劲荣;现代汉语状态形容词的认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晓中;认知语法框架下对具有动态的自主/依存不对称特征的语法范式的相关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2 曾峥;认知语法配价关系探索[D];长沙理工大学;2011年
3 周路路;认知语法视角下的汉语双主语结构探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1年
4 杨晓燕;认知语法框架下英汉形容词名词化研究[D];宁波大学;2011年
5 张庆;存在句的认知语法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6 马建武;现代汉语中的客体致使句[D];苏州大学;2009年
7 高丹;给予双宾语句探讨[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徐义志;语言的主观性:对情态、及物性和“亲和”的认知研究[D];湖南大学;2003年
9 何俊芳;语法隐喻的认知阐释[D];西北大学;2006年
10 申少帅;拈连修辞的联结动因和语义构建的认知语法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5699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5699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