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汉语新词语意义的建构与重要关系的压缩研究

发布时间:2020-01-17 18:19
【摘要】:概念整合理论由Fauconnier和Turner提出,其从心智空间、跨空间映射、选择性投射、新创结构、重要关系压缩、概念整合网络等角度来阐释认知模型的构建以及意义的产生机制。概念整合的本质是关系的整合,压缩是实现整合的必要手段,是 压缩‖将各种关系压缩进网络空间才使整合得以进行。本论文运用概念整合理论从认知层面对汉语新词语的在线意义建构进行了分析。具体来说,本论文着重从概念整合理论中重要关系压缩的角度,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对重要关系的压缩在汉语新词语意义建构中的运用做了描写性研究。此研究论证了重要关系的压缩是汉语新词语理解的认知机制,概念整合理论具有极强的认知解释力。本论文首先回顾了语义的相关研究,指出一些语义观在对词语意义的研究上并不能解释其激活的背景知识,而概念合成理论可以解释。接着文章对Fauconnier和Turner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及其理论运作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一组关系做了详细介绍。随后根据对《2012汉语新词语》中的490个新词从重要关系的角度定量分析(一个词可同时归类到多种关系下,每种关系下的词语数量就是该种关系的合计使用次数)的结果,即概念整合理论中各重要关系在汉语新词语意义建构中使用频率的高低,依次选取了各重要关系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汉语新词语作为分析样本进行定性分析。定性分析主要从概念整合的七个要素进行—输入空间(Input Spaces)、共有空间(the Generic Space)、复合空间(the Blended Space)、跨空间映射(Cross-space Mapping)、选择性投射(Selective Projection)、新创结构(the Emergent Structure)和重要关系压缩(the Compression of Vital Relations)。从定量分析发现,各关系在汉语新词语的意义建构中或多或少均有使用,其中特征关系(Property)使用最为频繁;从定性分析发现,从概念整合理论中重要关系压缩的角度,汉语新词语的意义能得到更好的理解。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H13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福雄;论现代汉语新词语的二重性特征及其规范化[J];怀化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2 周洪波;努力提高汉语新词语研究的水准[J];语言文字应用;2005年03期

3 赵喜桃;;现代汉语新词语的流行及其原因——兼论新词语“别解”现象[J];唐都学刊;2005年06期

4 王雪梅;;当代汉语新词语的产生及其来源[J];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5 周静;;2006年汉语新词语小议[J];科技信息;2009年12期

6 周静;;2007年汉语新词语的特点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12期

7 周静;;汉语新词语产生方式论析——以2007年汉语新词语为例[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8 周静;;汉语新词语产生的原因分析[J];学理论;2010年23期

9 王帅;李雪松;沈光浩;;基于语言经济原则阐释下的汉语新词语的产生和传播途径[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10 韩晓云;;现代汉语新词语的产生原因及特点[J];文学教育(下);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于根元;;整理汉语新词语的若干思考[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Ⅰ)[C];1995年

2 周洪波;;近年来汉语新词语的整理和研究[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Ⅰ)[C];1995年

3 李灵;;论汉语新词语的英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刘一玲;;简缩手法和简缩词语[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5 亢世勇;姜仁涛;姜岚;李艳;;《汉语新词语学习词典》的编纂[A];语文现代化论丛(第七辑)[C];2006年

6 原新梅;;字母词语在不同语体中的运用[A];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郭嘉伟;亢世勇;;新词语研究的现状[A];第四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8 刘一玲;;简缩语词散论[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Ⅰ)[C];1995年

9 颜伟;亢世勇;;基于语料库的现代汉语新词语动词语法特征的研究[A];第一届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邹纲;刘洋;刘群;孟遥;于浩;西野文人;亢世勇;;面向Internet的中文新词语检测[A];2004年辞书与数字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王铁琨;《2006汉语新词语》序(节选)[N];语言文字周报;2008年

2 崔乐(中国传媒大学);“不合时宜”背后的文化守望[N];中国图书商报;2011年

3 南京市文枢中学 杨娅妮;浅谈汉语新词语发布的词汇学意义[N];语言文字周报;2007年

4 沈文;互联网“客”文化深入平民生活[N];中国质量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孙荣实;汉语新词语运用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2 刘晓梅;当代汉语新词语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3 杨霞;初期现代汉语新词语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4 俞永植;中韩新词语的对比研究(1994年-2010年)[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3年

5 祁世明;当代汉语变异的概念整合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邢芙蓉;当代汉语新词语的特点及文化内涵探究[D];扬州大学;2008年

2 周静;2007年汉语新词语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3 陈玉兰;2008年汉语新词语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杨威;2008年-2012年现代汉语新词语研究[D];贵州民族大学;2015年

5 王晨琦;文化语言学视野下的汉语新词语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6 Uuriintsolmon(乌仁朝乐梦);针对蒙古学生的汉语新词语教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7 李明琴;汉语新词语意义的建构与重要关系的压缩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8 许宝丹;新时期汉语新词语产生发展的动因探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9 田玉;概念合成理论对汉语新词语的认知阐释[D];湘潭大学;2009年

10 于春妍;现代汉语新词语问题略析[D];天津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5707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5707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c6e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