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同声传译工作记忆模型研究

发布时间:2020-01-18 15:46
【摘要】: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借鉴相关学科理论、依托口译实证数据的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同声传译环境下工作记忆资源的运作模型,主要包括口译语境、记忆系统(以工作记忆为核心)、口译加工等3部分。研究发现该模型:1)明确了口译语境对记忆资源的制约与影响;2)展示了同声传译操作中以工作记忆为核心的记忆系统在信息接收、分解、存储、加工、监控、输出、反馈等环节上的运作过程;3)揭示了工作记忆与口译操作及效果间彼此制约的关系。
【图文】:

信息图,语境,发言人,感知信息


看,工作记忆系统是整个记忆系统的枢纽与核心,直接负责信息的深度处理以及最终输出。图1.同声传译工作记忆的运作模型从图1可以看出,,在具体口译语境中,原语发言人的语言信息和口译情景中的其他感知信息(如会场布置、交际者反馈信息等)为译员各种感知觉器官接收,进入译员感觉记忆系统,进行初步加工处理,随后进入工作记忆系统(1,图1中的序号,下同)。同时,在具体口译任务以及口译语境的影响下,部分感觉记忆信息与相关长时记忆信息相匹配并连接,直接进入长时记忆,成为相关口译语境的背景知识准备(4)。工作记忆系统将所接收的信息做短暂存储,同时根据具体的口译任务及口译语境条件对相关信息进行深入处理。在口译信息连续接收与处理过程中,工作记忆系统处理过的部分信息结合具体口译语境成为情景记忆的内容,形成与口译情景或任务有关的较为形象的信息,进而提炼为语义记忆,成为概念性的信息内容(2)。①同时,在具体口译语境的作用下,结合具体的口译任务要求,工作记忆系统加工后的部分信息直接进入长时记忆系统中的程序性记忆,转换为具有自动性质的程序性知识或技能(3)。而长时记忆系统所存储的信息则根据具体口译任务的需要进入工作记忆系统(2),与工作记忆信息相配合,或者作为自动化信息直接进入工作记忆系统(3),直接参与相关信息的处理活动。第二,从记忆系统与口译活动的相互影响来看,工作记忆资源处于中心地位,发挥关键性作用,其他记忆系统则起辅助作用。在具体口译语境中,原语语言信息及其他感知信息经过感觉记忆登记后进入工作记忆系统。同时,长时记忆所存储的与口译任务及口译语境相关的信息(即背景知识)也进入工作记忆系统。这样,口译任务所需的各类信息汇聚在工作记忆系统中,并在?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卢中;;预制语块与大学英语作文教学[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2 张雪梅;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新探[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3 南潮;多媒体技术促进大班词汇教学理据分析及应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4 刘莉;浅议图式论与英语阅读教学[J];安康师专学报;2005年03期

5 张长辉;;多媒体技术与大学英语教学[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6 翟天津;武绪颐;;英汉口误试析[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7 沙吉庆,王永静;英语失言现象的理论分析及对英语学习的启示[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S1期

8 邓利蓉;预制语块与大学英语教学[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9 郭维;图式理论与外语阅读教学[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10 孙莉莉,杨梅;背景知识在阅读课教学中的运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卢福波;;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的内容确定、层级划分与项目排序问题[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2 孙琳;;欧美学生入门阶段汉字视觉与笔画顺序逻辑之心理程序的塑造[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3 周健;;语块教学在培养汉语语感中的作用[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4 卢福波;;语法教学与认知理念[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5 孙琳;;米尼奥大学东方学本科课程现代汉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兼谈初级阶段寓汉字教学于文化教学的经验[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昝飞;聋生汉字加工中语音编码作用的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2 胡健;逆证推理与言语理解[D];复旦大学;2003年

3 贺荟中;聋生与听力正常学生语篇理解过程的认知比较[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王道英;“这”、“那”的指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5 潘世松;不同年龄段语用主体语体特征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6 李善熙;汉语“主观量”的表达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7 陈曦;汉语多词素词的心理表征和加工机制的心理学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周统权;汉语动词配价理论及其神经心理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9 陈家旭;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刘春玲;弱智儿童语义加工的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曼;浅析英语诗歌在培养中国英语专业学生阅读能力中的作用及其实现途径[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苏丽琴;句法的变化对于中国英语学习者听力理解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3 王建华;论课堂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心理因素[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4 赵洪芳;二语词汇知识习得[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2年

5 蔡文静;中国学习者英语阅读心理过程的认知分析[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6 陈伟娜;语篇阅读的整体目标推理机制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7 周江源;言语理解的认知分析[D];安徽师范大学;2002年

8 杨世蓉;基于语料库的大学英语学习者词汇误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2年

9 李于南;两种多媒体词汇注释模式对第二语言词汇记忆的影响[D];重庆大学;2002年

10 俞静;中国大学生记忆与英语阅读理解研究[D];重庆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赖妙芳;;高校数字同声传译实践基地的建设[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年11期

2 齐涛云;;关联理论对同声传译策略的解释力[J];民族翻译;2009年03期

3 张乔艳;;十年来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技巧综述[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1年Z5期

4 杜振兴;;浅谈对会议口译的认识[J];成功(教育);2011年07期

5 张旭东;;同声传译的释意理论视角——浅论面对时间压力的同传信息处理原则[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任开兴;;基于SRT格式字幕的同传训练[J];中国科技翻译;2011年03期

7 章闻;;同声翻译:货真价实的金饭碗[J];涉世之初;2003年07期

8 朱义华;包通法;;解读同传的服务属性——从Daniel Gile的认知负荷模型谈起[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9 旺堆;;全国“两会”民族语文翻译工作剪影[J];民族翻译;2009年01期

10 旺堆;;民族语文翻译与全国“两会”[J];民族翻译;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邓岚;;浅谈顺句驱动在有稿同传和同声传译中的应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吴婷婷;;浅谈认知心理学对同声传译的影响因素及在记忆训练中的应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张萍;;浅谈同声传译的训练方法[A];国际交流学院科研论文集(第一期)[C];1994年

4 田苑娜;;从沟通信息流理论浅谈接力同传[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5 高敏毅;;从信息结构看同声传译中的省略策略[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曹汀;;CS1之争:谁与争锋?——浅谈交替传译是否易于同声传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任雅婕;;同声传译的质量评估[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俞小娟;;口译方向性研究综述[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刘莹;;政府会议与专业研讨会在同传中的区别[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王继红;;同声传译的认知负荷模型[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丰捷;同声传译:期待传承与创新的教学突破[N];光明日报;2008年

2 记者 刘昊;同声传译行业薪酬高人才缺[N];北京日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樊丽萍;同声传译:多少误传需澄清?[N];文汇报;2009年

4 王怀民邋 蒋明;珞珈山上的大学口译队[N];科技日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程宗萍 张琴;用彝语文传递党的声音[N];凉山日报(汉);2007年

6 记者 涂亚卓邋实习生 陆

本文编号:25708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5708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6e2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