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移位’说”评析

发布时间:2020-01-22 04:48
【摘要】:"移位"说作为已然义"是……的"类句式的特设理论,在海外汉学界特别是生成语法学界具有很大影响,笔者从理论探讨和具体语例的角度指出"移位"说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已然义"是……的"类句式的语法化分析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牛秀兰;;关于“是…的”结构句的宾语位置问题[J];世界汉语教学;1991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熊仲儒;;领属性致使句的句法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2 王礼正;;两种复杂被字句的生成:句式糅合[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3 孙娟娟;;表突显结果的“V出O来”构式考察[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8期

4 何瑛;;从方所范畴到语气范畴:句末助词“在埾”的由来[J];安顺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5 刘薇;贾佳;;从结构助词“之”到“底”的替换[J];保定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02期

6 朱军;;多项列举式后“等”的多维考察[J];北方论丛;2006年06期

7 刘红妮;;“枕边风”的语汇化[J];毕节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8 何英;;岳阳月田话的概数助词“把”[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9 胡光斌;;遵义方言的助词“把”[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10 陆婷雅;;《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结构助词“底、地、的”[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董秀芳;;句法构式与词汇化[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上卷)[C];2009年

2 吕晓玲;;闽南方言南安话的类结构助词“得”、“说”、“伊”、“通”[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巍峰;主题与主题标记结构的语序类型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刘艳红;唐五代方位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朱怀;概念整合与汉语非受事宾语句[D];吉林大学;2011年

5 罗天华;施格语言的形态—句法关联[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朱俊阳;现代汉语双事件结构衍生关系的被动式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7 王俊;现代汉语离合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志富;现代汉语领属性偏正结构及其相关句法现象[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龙;现代汉语习用语法构式句法分析及演变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宋桔;《语言自迩集》的文献和语法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敏;“难不成”的衍生过程[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魏春妮;“一样”结构的语义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3 郝敏;现代汉语广义领主属宾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岩璞;东北小品演员语言中语气词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唐文成;越南学生汉语“是……的”句式的习得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6 武晓琴;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表已然义“是……的”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赵丽哲;“S比NP还NP”构式的认知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8 张素芳;蒙古国学生习得汉语“是”字句情况考查及偏误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9 晏静;现代汉语强调的表现[D];吉林大学;2011年

10 赵栋;《牡丹亭》助词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张伯江;认识观的语法表现[J];国外语言学;1997年02期

2 徐杰;两种保留宾语句式及相关句法理论问题[J];当代语言学;1999年01期

3 刘勋宁;;现代汉语句尾“了”的语法意义及其与词尾“了”的联系[J];世界汉语教学;1990年02期

4 牛秀兰;;关于“是…的”结构句的宾语位置问题[J];世界汉语教学;1991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振姣;论民初资产阶级地方自治[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2 矫煜煜;简评李清照的言情词[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3 梁石;;如何界定“无情对”[J];对联(民间对联故事);2006年06期

4 曹建坤;;根本的指导思想,还是暂时的工作部署——共产国际“以农村为中心”指示再评析[J];党史文苑;2008年08期

5 陈江平;;自发性存在与自觉形成——新状态文学思潮的回顾与评析[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6 何鹏飞;杜平;;最近十年第二语言阅读策略研究综述[J];宜宾学院学报;2009年10期

7 苗志娟;贾友军;;近5年来国内学术界关于文化安全问题研究综述[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8 杨家声 ,李明珠 ,刘洪云 ,姚斌 ,姜一兵;1996年世界花样滑冰锦标赛综述[J];冰雪运动;1996年02期

9 朱艳;反刍世纪末的港式生活——评施叔青的小说集《香港的故事》[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10 孟波,沈宏梅;唐代宫苑后妃诗简论[J];长春大学学报;200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傅文奇;;公共图书馆评估标准评析[A];福建省图书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李亚红;黄萍;;中国的污染防治立法:历史、现状和未来[A];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法的热点问题研究——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四)[C];2006年

3 朱春阳;;西方内部新闻自由研究[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下册)[C];2002年

4 李周;;21世纪初法国共产党的战略调整[A];改革开放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杜学元;龚波;;张澜教育思想评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李尚伟;;产品生态设计初探——兼评欧盟《用能产品生态设计指令》[A];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法的热点问题研究——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四)[C];2006年

7 王PI勇;;谈唐诗之吟诵丨以台湾诗社之吟调为例[A];吟诵经典、爱我中华——中华吟诵周论文集[C];2009年

8 牟灵泉;牟萌;楚广明;李东平;牟冬;;住宅用新型铜铝散热器评析[A];山东建筑学会成立50周年优秀论文集[C];2003年

9 杨忙忙;;石铠甲提取方法之比较[A];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四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吴怿;陶建杰;;传播、报纸与新闻——论罗伯特·E·帕克的传播思想[A];中国传媒大学第二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卫东;具有开拓意义的新成果[N];中国教育报;2000年

2 韦志中 广西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一分钱官司的法理评析[N];广西政法报;2001年

3 陈卫;不见硝烟争亦烈[N];解放军报;2001年

4 李景治;介绍与评析相结合[N];中华读书报;2002年

5 本报记者 陈邦勋;专家评析弃耕抛荒[N];农民日报;2000年

6 张伟宸;举一反三的评析[N];中国财经报;2001年

7 陆辉;对一起故意伤害案的评析[N];检察日报;2001年

8 于长江;推介药品最佳法——FAB句式[N];医药经济报;2004年

9 陈义良 华涛;对一起“私贷公用”纠纷的评析[N];江苏经济报;2002年

10 汤雪梅;智慧的价值[N];经济日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善志;中国学生英语句式发展风格研究——从显性标注到可选标注[D];河南大学;2004年

2 吴平;汉语部分句式的形式语义分析[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3 丁加勇;隆回湘语动词句式及其配价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4 郭圣林;现代汉语若干句式的语篇考察[D];复旦大学;2004年

5 卢惠惠;古代白话小说句式运用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6 石彦霞;《纪效新书》句法专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7 申敬善;现代汉语“在”字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8 王文格;现代汉语形谓句优先序列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9 路广;《法言》词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林素娥;湘语与吴语语序类型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宏;语际迁移对中国学习者英语句式学习和使用的影响[D];重庆大学;2003年

2 胡袁园;“有”字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3 孙叶林;邵阳方言双宾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沈俏璐;舟山方言句法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5 赵丽红;由“V给”引起的兼语式及相关句式的句法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殷润林;自贡方言语法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王彦杰;“宁可”句式的语义选择原则及其语篇否定功能[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

8 吕建军;“NPL+V+着+NP”句式的语义辨析及生成机制[D];四川大学;2006年

9 于丽丽;现代汉语形式动词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10 李光;汉语(母语)向英语(外语)的句式迁移:认知研究视角[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6年



本文编号:25718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5718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da0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