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限域性介词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武振玉;金文“以”字用法初探[J];北方论丛;2005年03期
2 张家文;古汉语介词“以”支配成分的移位和省略[J];古汉语研究;2001年04期
3 田范芬;连词“以及”的历史来源[J];古汉语研究;2004年01期
4 周守晋;战国简帛中介引时间的"以"[J];古汉语研究;2004年04期
5 蒋海莉;;试析“所以”的词汇化路程[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6 薛安勤;从《国语》看战国初期“以”的用法[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7 路广;古汉语宾语前置和焦点理论[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10期
8 王兴才;“所以”说略[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0年05期
9 胡晓萍;《论语》《孟子》中介词“以”用法之分析[J];绥化师专学报;2000年04期
10 罗庆云;《诗经》的介词“以”[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方向红;宋春阳;;介连兼类词“以”的句法语义区别特征及消歧策略[A];语言计算与基于内容的文本处理——全国第七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何洪峰;汉语方式状语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武振玉;两周金文词类研究(虚词篇)[D];吉林大学;2006年
3 吴金花;中古汉语时间介词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4 周建姣;东汉砖文虚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志军;先秦汉语双宾语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2 马静恒;《淮南子》介词“以”“于”“於”“乎”研究[D];新疆大学;2002年
3 吴金花;汉语动词介词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4 唐智燕;今文《尚书》动词语法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5 张钰;《郭店楚墓竹简》虚词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6 罗庆云;《诗经》介词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7 王静;《荀子》介词研究[D];新疆大学;2004年
8 尚红;《三国志》介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刘玉环;先秦汉语介词的判断问题[D];暨南大学;2005年
10 张文蕾;《左传》中表处置的“以”字句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李宗江;语法化的逆过程:汉语量词的实义化[J];古汉语研究;2004年04期
2 陆俭明;语义特征分析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运用[J];汉语学习;1991年01期
3 黄瓒辉;介词“给”“为”“替”用法补议[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4 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04期
5 沈家煊;语用原则、语用推理和语义演变[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04期
6 吴福祥;;试说“X 不比 Y·Z”的语用功能[J];中国语文;2004年03期
7 方梅;;认证义谓宾动词的虚化——从谓宾动词到语用标记[J];中国语文;2005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叶林;;邵东方言“担”的语法化[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付文萍;;“一直”的语法化与词汇化[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06期
3 夏宇;谢婕妤;;从“~门”浅析语义虚化和语法化[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孙福婷;;“找”字的语法化考察[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07期
5 朱和艳;黄婉梅;;人称代词“人家”的语法化历程及其动因[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7期
6 韩启振;;“说不准”的语法化[J];汉语学习;2011年04期
7 杨怡;;试论“真”的语法化历程[J];文学教育(中);2011年08期
8 金颖;;语气副词“不免”的语法化历程[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年04期
9 安丰存;安丰科;;汉语量词“匹”词源及语法化分析[J];东疆学刊;2011年03期
10 袁源;;连词“然”的语法化历程[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国辉;隋虹;;语言语境语法化作用的英汉语对比分析[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周国辉;;实用虚化 虚用实化——语法化与词汇化的辩证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3 邹仁;;“了”、“却”的语法化以及“了”、“却”的替换[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4 王建设;;从明清闽南方言戏文看“著”的语法化过程[A];福建省语言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5 赵学德;;论语法化术语译名的标准化[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6 王伟;周卫红;;试论语法化理论在对比语言学中的应用——以英汉语篇中替代类型之对比研究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吴秋丽;;泉州方言介词“嘞”的语法化及涉及的相关现象[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8 高蕊;;从认知角度谈“来”字的语法化——从上古到现代的历时考察[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9 邵志洪;;汉英受事论元语法化对比研究——从汉语话题性结构的英译转换谈起[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10 邓兆红;;英汉指示代词“的”与“that”的语法化对比[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吴福祥整理;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扫描(语言学篇)[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2 储泽祥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储泽祥:追求理论方法创新是核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李娟;一部引人思考的理论语言学著作[N];中华读书报;2008年
4 引甫;颇具特色的语文工具书[N];光明日报;2007年
5 东北师范大学 彭爽;现代汉语旁指代词功能透视[N];社会科学报;2008年
6 宗守云 上海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教授;语言研究创新要关注:前沿、文献、理论与写作[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谢晓明 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回眸2010汉语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李开 澳门科技大学通识教育部;语言学方法与方法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自群;现代汉语方言持续标记的比较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2 刘黎岗;重庆话口语中话题的结构与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3 张尹琼;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D];复旦大学;2005年
4 覃东生;对广西三个区域性语法现象的考察[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5 高增霞;现代汉语连动式的语法化视角[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6 SYEDA ARZOO RIAZ(阿珠);汉语与乌尔都语量范畴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7 周静;现代汉语递进范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蔡华祥;盐城(步凤)方言动态助词及相关语法手段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9 武文杰;现代汉语视觉行为动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10 李晋霞;现代汉语定中“V双+N双”结构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蕾;现代汉语否定式“把”字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2 孙琦;《颜氏家训》连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3 马慧;唐以前“得”字及相关“得”字句的演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4 李文星;使、叫、让在现代汉语兼语句中的语法化[D];河南大学;2004年
5 骆美婵;主谓插入语的考察[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6 李向华;汉语中“个”的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7 范群;“给”的语法化考察及其在句子中的焦点标记功能[D];山西大学;2005年
8 尤翠云;名词谓语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彭吉军;“X不X”结构的语法化考察[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10 凌剑春;语法化过程中的意义主观化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5761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576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