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语句音高降阶研究
发布时间:2020-02-14 20:28
【摘要】:本研究从实验语音学的角度,采用设计不同长度的特定声调组合(HLH)的实验室语句的方法,通过提取和分析实验语句的音高曲线,探讨了特定条件下的语句音高降阶的规律。当我们在研究降阶这种语调现象时,对语句基频曲线中的高音和低音两个部分同时进行了相应的考察,本研究对汉语语调降阶的理论做了一定的介绍,同时把它对应汉语语句的音高,对汉语音高降阶的现象进行了描述和解释, 研究结果发现,降阶现象存在于不同长度的实验室语句中;无论是高音序列还是低音序列都有不同程度的降阶现象;HLH序列语句句首高音的音高会随着句子长度的变化和降阶作用的不断增加而变得更高,但是这只限于小于7个HLH序列的陈述句中。当语句中包含7个HLH序列时,句首高音的音高将不会再升高,在考察高音音节的基频时,我们发现,句中高音的第一个降幅最大。研究还发现,具有低音特征的声调会对低音后的高音音高有正向降低作用,对低音前高音音高有逆向提高作用;当语句是只包含3个或者多于3个HL序列的句子时,句末低音点的音高不会随着降阶作用的增加而降得更低;降阶现象在语句前端表现尤为明显,其后下倾程度降低,呈指数曲线。“软着陆”模型适用于汉语普通话的音高降阶现象的预测。
【图文】:
声调是对字词音高的调节, 语调是对字和词结构的一部分。赵元任先生曾经用“大波浪”和“小波浪的关系进行了形象的比喻。所以声调是叠加在语调上, 二声调指汉语音节所固有的,能区别意义的声音(或称音高)的话中有四个声调:第一声阴平,调值是 55,它是一个高值是 35,它是一个高升调。上声调值为 214,它是一个降,它是一个全降调。如图 1 所示是四声的五度制的音高标
图 2 汉语普通话四声调的基频曲线通过观察,,我们可以看到,图 2 中单音节阴平声调的基频曲线并不是完全平直的, 开始部分有小部分的一直上升,末尾部分有一小部分的下降, 整个基频曲线存在着或大或小的扰动, 但是音高变化很小。因此,我们知道,即使是以“平直”为特征的阴平声调,它的音高曲线的开头和末尾也会有或长或短的弯曲段。我们再来看单音节的阳平声调的基频曲线,它的拐点的位置比较接近前端的部分。而且上升段音高变化是较快的。单音节的上声调基频曲线的变化趋势是比较固定的, 基本上都是呈现降升型的趋势,音长较长。但是很多时候,上声音节会被读成半上,一般音高曲线并不会上翘。当然,在实际语流中,上声声调倾向于表现为低降调。最后来看一下单音节的去声声调的基频曲线,去声的音长是最短的, 下降段的音高变化是最快的。汉语的单字调共有四个声调,这四个声调是静态的,如果我们将这四个声调进
【学位授予单位】:暨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H116
本文编号:2579606
【图文】:
声调是对字词音高的调节, 语调是对字和词结构的一部分。赵元任先生曾经用“大波浪”和“小波浪的关系进行了形象的比喻。所以声调是叠加在语调上, 二声调指汉语音节所固有的,能区别意义的声音(或称音高)的话中有四个声调:第一声阴平,调值是 55,它是一个高值是 35,它是一个高升调。上声调值为 214,它是一个降,它是一个全降调。如图 1 所示是四声的五度制的音高标
图 2 汉语普通话四声调的基频曲线通过观察,,我们可以看到,图 2 中单音节阴平声调的基频曲线并不是完全平直的, 开始部分有小部分的一直上升,末尾部分有一小部分的下降, 整个基频曲线存在着或大或小的扰动, 但是音高变化很小。因此,我们知道,即使是以“平直”为特征的阴平声调,它的音高曲线的开头和末尾也会有或长或短的弯曲段。我们再来看单音节的阳平声调的基频曲线,它的拐点的位置比较接近前端的部分。而且上升段音高变化是较快的。单音节的上声调基频曲线的变化趋势是比较固定的, 基本上都是呈现降升型的趋势,音长较长。但是很多时候,上声音节会被读成半上,一般音高曲线并不会上翘。当然,在实际语流中,上声声调倾向于表现为低降调。最后来看一下单音节的去声声调的基频曲线,去声的音长是最短的, 下降段的音高变化是最快的。汉语的单字调共有四个声调,这四个声调是静态的,如果我们将这四个声调进
【学位授予单位】:暨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H11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浩杰;杜利民;付跃文;;韵律块基频曲线的优化及规则[J];电子与信息学报;2007年01期
2 沈炯;汉语语调构造和语调类型[J];方言;1994年03期
3 刘亚斌,李爱军;朗读语料与自然口语的差异分析[J];中文信息学报;2002年01期
4 邓丹;石锋;;普通话韵律词内部下倾度的初步分析[J];南开语言学刊;2009年01期
5 石锋;王萍;梁磊;;汉语普通话陈述句语调的起伏度[J];南开语言学刊;2009年02期
6 黄贤军;吕士楠;;重读对降阶作用的影响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S1期
7 孔江平,吕士楠;汉语双音节调位的矢量量化(VQ)研究[J];声学学报;2000年02期
8 王安红,陈明,吕士楠;基于言语数据库的汉语音高下倾现象研究[J];声学学报;2004年04期
9 胡文英;祖漪清;王志中;;语句的基频曲线预测[J];声学学报;2006年01期
10 黄贤军;杨玉芳;吕士楠;;汉语语调降阶的实验研究[J];声学学报(中文版);2007年01期
本文编号:25796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579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