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式结构“该X就X”的多角度分析
【图文】:
从上表统计数据分析,可得到以下结论:1)运用添词的手段,造成前后词形不同的数量最多;其次,因删词造成词形不同的数量居多;多种手段综合作用造成前后词形不同的数量最少。2)动词这一词类最为灵活,可以通过上述三种不同的方式,,单一作用或手段共同作用造成前后词形的不同。从数量上来看,主要是通过添词的方生变化。3)删词这一手段可以作用于多种词类,主要以动宾词语的数量居多;其次要以替换这一手段,四种类别的词语可以通过替换的方式改变词形。下面,我们通过饼状图的具体数据,来分析可变成分“X”的词形相同与示出的倾向性。如图 1-1:前后可变量“X”的词形相同与否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H14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雪梅;;留学生习得结构助词“的”偏误分析[J];文教资料;2019年07期
2 柴青清;;维吾尔族学生学习汉语结构助词的偏误分析[J];文教资料;2013年12期
3 付营;高松;;高级阶段留学生结构助词“的”的偏误分析及教学建议[J];语文学刊;2013年16期
4 王向东;谈作结构助词的“之”[J];江苏教育;1980年02期
5 吴鼎;试说结构助词“所”[J];江西教育;1981年08期
6 林裔群;;“之”是结构助词吗?[J];语文教学通讯;1986年12期
7 苏卉;荣国庆;;媒体用语中结构助词“的”“地”“得”常见差错分析[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年05期
8 贺宏燕;;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结构助词“的、地、得”的使用情况探析[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14年04期
9 朱惠兰;;《论语》中助词“者”的研究[J];写作(下旬刊);2016年10期
10 庄平悌;;“名词+之+形容词”中“之”的结构功能[J];中学生天地(C版);2016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吕晓玲;;闽南方言南安话的类结构助词“得”、“说”、“伊”、“通”[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陈国鹏;宋正国;;小学儿童掌握汉语结构助词的特点[A];全国第六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7年
3 陈桂成;;说“像”及“似的、一样、一般”[A];福建省辞书学会2003年会论文集[C];2003年
4 杨合鸣;;《诗经》助词略论[A];诗经研究丛刊(第二十六辑)[C];2015年
5 高玉林;陈林森 ;;关于“的”“地”“得”的分工[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汉字文化卷四)[C];2016年
6 杨婧;陈翕贤;;大学生规范使用“的、地、得”的现状调查与策略研究[A];荆楚学术2018年3月(总第十七期)[C];2018年
7 豆学兰;汪小珉;;甘肃方言“理发师”称谓研究[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十)[C];2017年
8 张锦笙;;语言符号“之”字新探[A];逻辑今探——中国逻辑学会第五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6年
9 张亚婷;;山西临汾方言虚词“的”[A];学行堂文史集刊——2013年第2期[C];2013年
10 徐阳春;;关于“的”字的句法分类[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徐家永;由两道高考题谈“是”字的表强调用法[N];语言文字周报;2011年
2 里快;来自大漠的人文关照[N];内蒙古日报(汉);2006年
3 甘谷县张川初中 张龙虎;学习初中文言文的“捷径”[N];天水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康忠德;居都仡佬语参考语法[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2 蔡晓臻;清代传本苏州弹词方言助词研究[D];苏州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同苗;框式结构“该X就X”的多角度分析[D];郑州大学;2019年
2 蔡思琴;现代汉语结构助词“的”“地”“得”用法、误用类型及对策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8年
3 YAYU INDRIYATI BASIKON(迎悦);汉语结构助词“的”与印尼语相关虚词的对应关系考察[D];南昌大学;2018年
4 赵晨;应城方言中的“得”字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8年
5 石东红;外部对举结构的多维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8年
6 庄海莉;马来西亚汉语初级水平学习者结构助词“的”的偏误分析[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8年
7 李灵;语体与“的”“地”分合考察[D];南昌大学;2015年
8 陈来杨(CHONGSEU LAOYANG);老挝学生汉语结构助词“的、地、得”的习得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8年
9 刘缘园;留学生使用汉语结构助词“的”的偏误与教学对策[D];南昌大学;2018年
10 张靖m[;斯里兰卡留学生使用汉语结构助词“的” “地”“得”的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D];重庆师范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6029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6029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