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儿“基友”:对“基友”使用的话语分析
发布时间:2020-05-14 14:30
【摘要】:“基友”一词最初的本意是“同性恋好友”,而近来它的意思延申到“好友”,尤指“异性恋男性好友”。这种意思的改变无疑会使“基友”在具体使用中带来争议。从社会语言学、话语研究和酷儿语言学角度来看,人们在使用“基友”时是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建构或解构自己和其他人同性恋或异性恋朋友身份,因此可以说“基友”的使用是一种话语实践。与之前研究缺乏对“基友”实际使用的分析不同,本文基于同性恋和异性恋男性在百度贴吧中具体使用基友的话语和定性访谈语料,采用酷儿语言学批评话语分析方法,探讨“基友”在实际的交际下是如何使用的,人们使用“基友”的目的是什么,人们是如何看待基友的使用的,“基友”话语中又隐含着什么意识形态、权利关系和社会规范,以及“基友”话语对当今同性恋在中国的现在和未来有什么启示。一方面,从同性恋具体使用“基友”的话语来看,本文发现同性恋经常使用“基友”来指“同性恋朋友和对象”或“异性恋朋友”。本文认为前者是一种既在建构“普通人”身份,又在微观层面上反抗异性恋正统性的话语实践。而后者是一种假装异性恋身份,但同时又转移社会偏见的话语实践。另一方面,从异性恋使用“基友”的话语来看,本文发现异性恋可使用‘基友’来指“游戏好友”、“同性恋或异性恋好友”、“仅限于异性恋好友”、和“可鄙的同性恋”。本文认为人们在开放、包容、多元地使用“基友”时,是在反抗异性恋正统性;而在限定、约束“基友”只能指异性恋时,或在用“基友”指“可鄙的同性恋”时,人们是在巩固异性恋正统性。从定性访谈中,本文得出“基友”的使用与人们对性身份的自信或不自信相关,也与同性恋出柜或没出柜的状况相关。同时本文认为随着“基友”的意思越来越模糊,人们或许可以借此来质疑同性恋和异性恋的二元化和反抗异性恋正统性。最后,本文指出在理解“基友”话语或其它同性恋话语时,可从后现代视角出发,结合当前社会宏观的异性恋正统性,不同实践共同体的性规范,和具体化的、不同的话语实践来考虑。同时本文对中国同性恋平权的启示是既要关注不同和也要关注相同/团结。最后本文呼吁当前中国社会语言学和学者关注酷儿理论及酷儿语言学。
【学位授予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H136
本文编号:2663490
【学位授予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H13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魏伟;;城里的“飘飘”:成都本地同性恋身份的形成和变迁[J];社会;2007年01期
,本文编号:26634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663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