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英语报刊社论语篇的介入资源对比研究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马景秀;;新闻话语直接引语的“修辞—评价”机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8年04期
2 穆从军;;中英文报纸社论之元话语标记对比分析[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年04期
3 王振华;路洋;;“介入系统”嬗变[J];外语学刊;2010年03期
4 王振华;“硬新闻”的态度研究——“评价系统”应用研究之二[J];外语教学;2004年05期
5 姚俊;;英语论文摘要的语篇模式与作者介入——英语本科毕业论文摘要的实证研究[J];外语教学;2010年04期
6 杨雪燕;社论英语的文体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05期
7 王振华;评价系统及其运作——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新发展[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1年06期
8 朱惠华;;英语社论中情态表达的分布与功能研究[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欢雨;;基于评价理论的朝核问题英语新闻报道的态度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2 孙荣荣;;赵本山小品语言幽默性的评价理论解释[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0期
3 刘娟;;基于评价理论的英语旅游广告态度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2期
4 张明霞;;评价理论视角下的电影评论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2期
5 贺鹏;;生命中无法承载的悲和喜——评价系统视角下《一小时的故事》中路易斯的态度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7期
6 张先刚;;追踪溯源话评价[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7 程微;;导游讲解语篇的人际意义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8 张先刚;;翻译研究的评价视角[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9 张先刚;;恭维语与和谐社会——积极语篇分析[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10 程微;;态度的转渡——从评价理论到语篇翻译中人际意义的传达[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邱姣;;态度系统视角下《飘》中斯嘉丽的性格特点分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2 项秀珍;;外交语篇中模糊限制语的人际意义——以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答记者问为例[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陈治安;周忠杰;;词典封面广告语篇研究:一种评价视角[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宋晓舟;;《纽约时报》对华经济新闻报道的评价资源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洁;建构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胡文辉;语言评价理论的价值哲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邵春;英语主位化评述结构的功能语言学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4 李枫;英语评论附加语的评价意义及其动因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5 李君;评价理论视角下影评的态度特征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康宁;基于语料库的中、英、美网站英语旅游文本中的评价语言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7 韩淑英;《都柏林人》人际意义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8 窦卫霖;中美官方话语的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9 林超;俄汉图书辅文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10 房红梅;言据性的系统功能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韦萍;英语政治演讲的评价性分析[D];河北大学;2009年
2 许甲坤;从评价理论角度分析奥巴马在上海的演讲[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祁芳;评价理论视角下美国总统就职演说中的介入资源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崔粮彩;英语推销信中的评价资源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张红艳;评价理论视阈下《诗经》五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0年
6 胡琼芳;当代流行爱情歌词中女性形象的评价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许艳婷;英语公益广告中的评价资源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慧;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说的人际探讨—评价分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金娥;评价视角下的《警察与赞美诗》中索比的悲剧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钟地红;英语报纸社论的批评语类分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熊笛;;英汉元话语对比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2 徐赳赳;;关于元话语的范围和分类[J];当代语言学;2006年04期
3 程锡麟;互文性理论概述[J];外国文学;1996年01期
4 于建平;;元话语的语体特征及互动[J];中国科技翻译;2007年04期
5 王德春,张辉;认知语言学研究现状[J];外语研究;2001年03期
6 李佐文;元话语:元认知的言语体现[J];外语研究;2003年01期
7 李杰;情态的表达与意识形态的体现[J];外语学刊;2005年04期
8 黄小苹;学术论文中模糊限制语的语篇语用分析[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9 李战子;主位推进和篇章连贯性[J];外语教学;1992年01期
10 鞠玉梅;体裁分析与英汉学术论文摘要语篇[J];外语教学;2004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洋;汉维语音对比研究方法初探[J];语言与翻译;1999年01期
2 马德元;汉维语词的结构形式对比研究[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3 宋京生;汉、英连词关系范畴对比[J];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4 吴哲;一个带有新意的词典学理论构架[J];辞书研究;2003年01期
5 柳英绿;韩汉语正反问句对比[J];汉语学习;2003年05期
6 王利众,孙晓薇;从俄汉语对比角度看汉语中的主语[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7 张爱华;庄焰;曹宏;;英汉颜色词隐喻对比[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12期
8 杨帆;;英汉存现句的差异性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9 李斌;周莹;;认知语法与生成语法对比[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年27期
10 龚江平;;英汉形容词对比[J];学理论;2009年2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齐影;;对各省《普通话水平测试评分细则》中一二项的思考[A];第三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陈维真;;跨文化概念隐喻和思维[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3 张良军;;英汉仿拟修辞比较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宋伟华;;汉英颜色词“红”和“RED”的语义对比[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吴秀英;;对《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关于5.12四川地震后灾区调整计划生育政策报道的比较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曹海燕;;英语政治新闻中距离象似性原则的应用[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7 郑丽;;《新华字典》新旧版本“扌”部动词释义对比研究[A];中国辞书学会第六届中青年辞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韩淑红;吴远庆;;《现代汉语词典》一、五版的外来词语源对比考察[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朱思;丁浩;;自然灾难新闻标题的翻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曾燕秋;;当学习型词典不够用的时候:一项在线语料库与学习型词典的个案对比研究[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本报记者 蔡闯 本报通讯员 周强;汉语应与时俱进[N];光明日报;2001年
2 周有光;重读五十年前的一篇社论[N];北京日报;2002年
3 雁如;风行美国的纵横字谜[N];山西日报;2005年
4 记者 温红彦;纪念本报社论发表50周年[N];人民日报;2001年
5 本报评论员;为祖国语言的纯洁和健康继续奋斗[N];人民日报;2001年
6 盛文杰;汉语热舞中文文教产业热气飙升[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7 王婧姝;汉语,跟着“孔子”走列国[N];中国民族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振平;单音形容词作状语和补语的对比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2 赵钟淑;中韩现代亲属称谓语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3 陈贤;现代汉语动词“来、去”的语义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4 金莉娜;韩(朝)汉语篇结构标记对比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5 肖万萍;桂北永福官话特色虚词考察[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丁银贞;韩国学生学习汉语语法的困难和对策[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段海凤;藏语安多方言词重音对汉语普通话声调习得的影响[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8 阮氏明庄;汉越附加语比较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9 林超;俄汉图书辅文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10 张玉芳;演讲话语象征性互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惠贞;现代汉语口语词汇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2 黄坚;从论辩学角度对比中西方辩论赛[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3 郭华;隐喻与反讽的语用对比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8年
4 翟正夏;汉维颜色词对比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8年
5 张薇;阿拉伯语汉语比喻辞格比较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6 刘卫宁;《毛诗故训传》、《毛诗笺》与《诗集传》训诂比较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7 史晓虹;文本功能·翻译功能·翻译策略[D];太原理工大学;2006年
8 杨迪;英汉称赞语及其应答的对比语用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7年
9 吴茜;试论现代汉语并列结构语序[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10 李江冰;“肢体语言”的中日对比[D];吉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6791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679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