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拜伦《哀希腊》译介的救国话语书写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李敏杰;朱薇;;近代外国文学译介的先驱——苏曼殊[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2 余杰;狂飙中的拜伦之歌——以梁启超、苏曼殊、鲁迅为中心探讨清末民初文人的拜伦观[J];鲁迅研究月刊;1999年09期
3 刘川鄂;自由观念与中国近代文学[J];社会科学战线;1999年01期
4 屠国元,朱献珑;译者主体性:阐释学的阐释[J];中国翻译;2003年06期
5 王东风;;一首小诗撼动了一座大厦:清末民初《哀希腊》之六大名译[J];中国翻译;2011年05期
6 张月;观看与想像——关于形象学和异国形象[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7 赵春雨;;翻译·主体·意向——翻译中的意向性[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8 屠国元;李静;;欲望化他者与言说自我——清末民初拜伦形象本土化中的译者主体身份检视[J];中国翻译;2012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央波;;从多元系统角度看“五四”前后外国文学的翻译[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2 刘洋;;从阐释学视角探讨译者主体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2期
3 庄芹;;论译者的主体性和社会文化规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2期
4 李涛;徐芳;;伦理观念与译者的操纵[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5 高路;;从《挪威的森林》在中国的译介看翻译文学的二次生命[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6 钱灵杰;陈光明;;赫施阐释学视域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以《孔雀东南飞》英译本为例[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0期
7 阎瑾;;从关联理论看《英雄》字幕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8 裴玉花;;学生译者的主体性表现及制约因素探析[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9 陈先贵;;新闻翻译中译者主体性存在之必然性[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年06期
10 杨雄琨;;梁启超与中国近代翻译文学事业的发展[J];长白学刊;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张丽芳;;论译者的主体性-从阐释学角度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侯林平;;我国近十年来译者主体性研究的回顾与反思[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陆秀英;中国当代翻译文学系统中主体间关系的生态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耿强;文学译介与中国文学“走向世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高玉兰;解构主义视阈下的文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黄芳;跨语际文学实践中的多元文化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朱琳;译者为中心的多学科性翻译理论建构[D];南开大学;2010年
7 张锷;Homi Bhabha后殖民理论阐释及其对翻译研究启示的案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周小玲;基于语料库的译者文体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云雁;朱生豪莎剧翻译—影响与比较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王青;基于语料库的《尤利西斯》汉译本译者风格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清斌;妥协、互动、融合[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宋春艳;从译者主体性角度分析李清照词的英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金帅;论译者主体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杜韵莎;试论中国俄语专业翻译教学体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肖艳;文学翻译中的误译问题[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王治红;乔治·斯坦纳阐释学视角下《茶馆》英译本的译者主体性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7 张娟超;从翻译的政治角度来看归化和异化[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张弄影;从操纵角度看苏曼殊译拜伦诗歌[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黄苗;权力话语视域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颜纯;意识形态对广告语翻译的操纵[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才忆;胡适的中西文化观[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2 柳无忌;苏曼殊与拜轮“哀希腊”诗——兼论各家中文译本[J];佛山师专学报;1985年01期
3 倪正芳,唐湘从;《哀希腊》在中国的百年接受[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4 周晓梅;;翻译研究中的意向性问题[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5 崔丽芳;论中国近代翻译文学中的误读现象[J];南开学报;2000年03期
6 余杰;狂飙中的拜伦之歌——以梁启超、苏曼殊、鲁迅为中心探讨清末民初文人的拜伦观[J];鲁迅研究月刊;1999年09期
7 廖七一;译耶?作耶?——胡适译诗与翻译的历史界定[J];外语学刊;2004年06期
8 胡宝平;论哈·布鲁姆“诗学误读”[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9 王昌玲;张德让;;意向性翻译批评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10年05期
10 高正琴;杰出的翻译家马君武先生[J];社会科学家;1995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宋庆宝;拜伦在中国[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2 朱云生;清末民初翻译文学与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D];山东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蒋芬;;论苏曼殊译诗中政治审美与文学审美的统一[J];华章;2011年17期
2 王雪琴;彭静飞;;拜伦《哀希腊》四篇译文的比较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9期
3 符家钦;译诗之妙在传神[J];译林;1996年02期
4 徐剑;初期英诗汉译述评[J];中国翻译;1995年04期
5 廖七一;译者意图与文本功能的转换——以胡适译诗为例[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6 廖七一;秘密的分享者——论庞德与胡适的诗歌翻译[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02期
7 张齐颜;论多元系统理论对文学翻译的解释力的不充分性[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雨婷;混杂中寻求“第三空间”[D];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
2 孙远波;创造性叛逆视角下文学翻译的美学再现[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7710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7710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