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语言哲学视野下的隐喻阐释

发布时间:2020-09-02 20:43
   随着语言哲学和认知科学的发展,隐喻的研究已呈现出跨学科和多视角的趋势。本文在语言哲学的视野下,探讨了认知隐喻的哲学基础及本质,指出隐喻是人们赖以生存的认知方式,并从普遍性、直陈性、相似性与创造性、以及隐喻相似的系统性四个方面详细探讨了隐喻性语言的特性。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及形成过程[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2 束定芳;论隐喻的运作机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小兵;;语言哲学中的指称论(名实论)与翻译的意义观[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2 史厚敏;空间介词语义延伸的认知阐释[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3 史厚敏;;原型理论的认知机制[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4 曹军;;语境下的隐喻理解[J];巢湖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5 马明;隐喻相似性及其认知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6 张治国,杨玲;英汉缩略语的比较研究[J];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7 潘文国;语言哲学与哲学语言学[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8 于睿;孙红烨;;隐喻的认知层面和文化层面[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9 李二占;;关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非任意性[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10 章淮平;论隐喻的相似性辨析[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楼巍;许为民;;技性科学观:科学的当代性和复杂性[A];全国科学技术学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2008年联合学术年会浙江大学论文集[C];2008年

2 周频;;在学习词典中采用语义网络凸显语词意义[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3 夏立新;;基于概念整合理论的双语词典翻译[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劲荣;现代汉语状态形容词的认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2 李小博;科学修辞学研究[D];山西大学;2004年

3 陈吉猛;文学的存在方式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4 刘雪春;现代汉语等同范畴的语义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寇鹏程;作为审美范式的古典、浪漫与现代的概念[D];复旦大学;2004年

6 杨丽娟;原型理论与后现代语境下文学的文化批评建设[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荣光启;现代汉诗的发生:晚清至“五四”[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8 刘永谋;福柯的主体解构之旅[D];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9 李凤章;登记限度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10 杨元刚;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志宏;从认知角度探讨阅读理解[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1年

2 崔晓玲;英语因果复合句与汉语因果复句的对比研究[D];延边大学;2001年

3 关永平;英语的象似性及其语言认知意义[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4 袁永芳;中国大学生英语阅读动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5 王勤玲;从认知语言学视角看英汉语言中爱情隐喻概念系统的对比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6 明宏;从认知角度对空间方位词的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2年

7 安允涛;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隐喻翻译[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8 俞建梁;从隐喻认知的角度看语言共性[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9 于鹤;从认知角度研究成语的语义理据[D];大连海事大学;2003年

10 安丰存;英语SVOC句式与汉语兼语式对比[D];延边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束定芳!200083;论隐喻的理解过程及其特点[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彦;;从逻辑分析到存在实质的追问——语言哲学的研究路径[J];外语学刊;2011年03期

2 高歌;;言语行为理论的哲学思考[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3 周骥;李慧玲;;洪堡特语言哲学思想述评[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4 戈秀兰;;情态范畴的多维度研究概说[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5 陈勇;;概念分析的理论特色——以“语言的逻辑分析”课题组的研究为例[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年04期

6 刘瑾;;语言哲学视野中的民族语言研究[J];外语学刊;2011年03期

7 燕芳;;认知角度下河南方言认知机制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3期

8 张金福;;语用学转向的哲学理路及其语言学意义[J];求索;2011年07期

9 张家骅;;西方语言哲学与俄罗斯当代语义学[J];外语学刊;2011年05期

10 范铮;;沧州武术谚语隐喻特征初探[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熊学亮;;论所指的能指域[A];全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第五届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2 冯智强;;语言哲学视阈下的翻译观溯源——从语言观问题谈起[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3 庄丽媚;;当代语言哲学的隐喻研究及其意义[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欧阳燕;;翻译研究的语言哲学途径[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5 辛斌;;语言和意识形态[A];全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第五届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6 周树江;;隐喻认知中的语境制约[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7 邱玲俊;;从认知学及哲学角度看隐喻思维[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黄建华;李文伟;卞琴;沈自尹;;语言哲学揭示中医概念分析的逻辑框架:以对“肾精”分析为例[A];第三届江浙沪中西医结合高峰论坛论文汇编[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王立志;结构、符号与意义[N];光明日报;2008年

2 姜国权 首都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博弈论和演化论拓宽传统语言学研究视野[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陈嘉映;日常语言与哲学[N];文汇报;2004年

4 尚新;汉语研究应以“字”为本[N];中华读书报;2003年

5 谭学纯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语言学研究与公共阅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张国功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重构:逻辑起点的重立与内涵构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陈嘉明 厦门大学哲学系;从语言现象学看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南京大学文学院 李开;段玉裁与清代学术国际研讨会综述[N];光明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黄远振;生态哲学视域中的中国外语教育[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2 刘利民;在语言中盘旋[D];四川大学;2007年

3 王志栋;语用要点识别模型研究[D];清华大学;2008年

4 王晓阳;语言的自我中心成分及其文本解释[D];黑龙江大学;2009年

5 孙小龙;规范、推论与社会实践[D];南京大学;2011年

6 王航赞;迈克尔·达米特的语义学思想研究[D];山西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雷志斌;转喻的认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2 廖琴;语言哲学视域中的《论语》[D];四川大学;2007年

3 熊佳娟;转喻的认知研究:汉语作为转喻的语言[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4 赵力;论马克思主义语言观[D];黑龙江大学;2012年

5 张玉蓉;隐喻的衔接与连贯功能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6 李雪娇;从描写到解释[D];黑龙江大学;2009年

7 孙作光;评价视域中的歇后语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9年

8 龚世莲;从寻求形而上到探究生活形式[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9 信传艳;A.A.波捷布尼亚的语言观[D];吉林大学;2008年

10 栗霞;语义模糊现象的认知阐释[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8110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8110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e59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