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中国佛经翻译批评的历时描写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2 10:05
   现阶段的佛经译史或译论研究多侧重个案,尤其注重对单个译者及其译论的考察,因而研究整体呈现碎片化趋势。具体而言,忽视了不同译论间的内在关联,尤其不同译论对同一问题论述上的差异、变化与发展。此外,理论本身作为理论家的一种视角,具有价值判断,因而也具有批评性质。因此,本研究不同于以往研究割裂看待译论家间对翻译的论述,重在探寻不同译论家之间的关联,具体以翻译批评为考察视角探寻在同一问题域下不同译论家对其的论述,进而揭示各问题域的历时研究状况,从而加深对佛经翻译的认识,同时揭示佛经翻译批评的整体面貌。最后,本研究提出在书写翻译史的同时,也应注重对翻译批评史的书写。针对以上论述,本研究的主要问题有:(1)佛经翻译批评主要关注了哪些对象?(2)翻译批评对象如何变化?(3)佛经翻译批评对象为何会发生变化?众所周知,佛经翻译活动历时上千年,留下了浩瀚的译经资料。对于本研究而言,在不对研究范围做出任何界定的情况下,根据当下的条件,要完成此项目实在不具可行性。通常而言,某项研究的可操作化可通过具体的时间或空间范围的界定实现。而本研究为了更加高效以及准确地回答提出的问题,采用现有与佛经翻译相关的语料汇编来实现研究范围的界定。本研究采用的研究语料来自朱志瑜、朱晓农编著的《中国佛籍译论选辑评注》,以此作为本研究的界限。基于此,本研究主要采取描写译学为主导的研究方法。研究发现佛经翻译批评主要的讨论对象为译者和文本。针对前者翻译能力成为主要关注对象,而语言风格则为后者关注对象。对于译者和文本的批评均有深化,批评者之间对同一对象认知存在差异。此外,研究发现佛经翻译批评对象的发展呈现出丰富性以及精细化的特点,批评视角亦日益科学。本研究佛经翻译批评对象的发展受到多重因素影响,包括译者、源语文本、译场以及翻译诗学等。本研究的意义大体可归为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两重。理论意义主要侧重于中国译学学科的发展与地位。概而言之又可分为学科内部与外部双重意义。内部意义主要为从单一翻译史研究中分化出翻译批评史研究,进而完善中国翻译史研究的系统性以及针对性。与此同时翻译批评史的研究旨在贯通古今,结束中国翻译批评厚今薄故的研究现状,如此便进一步夯实了译学学科的底蕴,从而进一步缩小了与其他传统学科的差距。本研究的实践意义则在于提倡了一种佛经翻译批评史乃至整个中国翻译批评史的书写方式。即倡导以中国翻译史上出现的各类翻译问题为纲,研究和描写历史上翻译批评家对同类问题的看法,比较异同,在此基础上,提炼出对现代译学研究具有理论性价值的译学问题和译学理论。
【学位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H059
【文章目录】: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Rational
    1.2 Research Significance
    1.3 Research Objectives and Questions
    1.4 Methodology and Data Collection
    1.5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2.1 Sutra Translation Theory in Translation Criticism
        2.1.1 Interpretations of Sutra Translation Discourse
        2.1.2 Interpretations of the System of Sutra Translation Theory
    2.2 Translation Criticism in Sutra Translation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
    3.1 Working Definition
    3.2 Theoretical Basis
    3.3 Theoretical Framework
    3.4 Analytical Framework
CHAPTER FOUR OBJECTS OF SUTRA TRANSLATION CRITICISM
    4.1 Sutra Translation Criticism of the Translator
        4.1.1 Translation Competence:Linguistic Competence and beyond
        4.1.2 Translation Strategy:Towards a Balance of Wen and Zhi
        4.1.3 Translation Subject:Translator and beyond
    4.2 Sutra Translation Criticism of the Text
        4.2.1 Linguistic Style:From Mono-to Multi-linguistic Styles
        4.2.2 Non-linguistic Style:From Translation Names to Rhythms
CHAPTER FIVE FEATURES AND MOTIVATIONS OF SUTRA TRANSLATION CRITICISM
    5.1 Features of the Changes of Sutra Translation Criticism
        5.1.1 Toward Diverse Objects of Sutra Translation Criticism
        5.1.2 Toward Scientifically-based Sutra Translation Criticism
        5.1.3 Toward Specific Objects of Sutra Translation Criticism
    5.2 Motivations of the Changes of Sutra translation Criticism
        5.2.1 Internal Factors
        5.2.2 External Factors
CHAPTER SIX CONCLUSION
    6.1 Major Findings
    6.2 Implications
    6.3 Limitations
    6.4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REFERENCES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刚强;;自家有富矿,无须效贫儿——中国的翻译理论应当独树一帜之理据[J];上海翻译;2015年04期

2 陶磊;;佛经译论中的“取意译”与“敌对翻”[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3期

3 华先发;华满元;;佛经翻译中“文质之争”的中国诗学阐释[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5期

4 吴冰;蒋坚松;;论道安“五失本”之本意及佛经翻译观念之演变[J];湖北社会科学;2014年09期

5 黄小芃;;隋释彦琮《辩正论》“八备”与翻译[J];外国语文;2014年01期

6 黄小芃;;隋释彦琮《辩正论》的佛教思想及与翻译思想的关系[J];天府新论;2013年04期

7 曾文雄;;格义:异域文化资本输入的模式[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8 王斌华;;从口译能力到译员能力:专业口译教学理念的拓展[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年06期

9 傅惠生;;佛经汉译译论体系主体结构的完善[J];外语研究;2012年03期

10 王福美;;“辞达而已矣”——重读支谦的《法句经序》[J];上海翻译;2011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红娟;中国翻译批评思想发展初探[D];山西大学;2013年

2 邵成军;文学翻译批评的理论框架[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8514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8514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e19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