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言能量”观视角解读网络新词的生成机制及其翻译
【文章目录】:
1 引言
2 对庞德语言能量观的解读
3 语言能量在网络新词中的体现
3.1 旧词生新义
3.2 词语创造
3.2.1 复合式
3.2.2 附加派生式
3.2.3 仿拟词语
4. 庞德的语言能量观与译者的主体性作用
4.1 准确理解词语内涵,深入挖掘词语所含“能量”
4.2 把握翻译尺度,灵活创新
4.3 不拘泥于形式,彰显语言“能量”
5. 结语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周建新;;庞德翻译观探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卢有霞;;略论“给力”的英译及影响[J];海外英语;2011年07期
3 袁瑞姣;;英汉网络词汇特征之对比分析[J];科技信息;2008年31期
4 刘钦明;“网络语汇”的组合理据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年06期
5 王维东;;网络热词汉译英之探[J];中国翻译;2011年01期
6 ;最新时政及网络用语英译节选[J];中国翻译;2011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鸿芹;;翻译原则、策略、方法与技巧的概念范畴及其关联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2 朱义华;;论民俗表演艺术样式的译介及其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3 徐建龙;翻译中的意义选择[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4 郑玲;从目的论看汉英翻译中的文化传输——兼评《京华烟云》中的翻译策略[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5 凤群;认知语用学中的翻译观[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6 徐婧;;从关联理论看翻译[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7 张宜民;;语用视角下的征婚广告[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8 陈习芝;从意识形态的角度解读庞德的诗歌翻译[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9 涂传娥;;浅谈解构主义翻译观[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10 周桂英;;论“归化”、“异化”与习语翻译[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云才;文本意义的诠释与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黄德先;文化途径翻译研究:争议与回应[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陆秀英;中国当代翻译文学系统中主体间关系的生态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高玉兰;解构主义视阈下的文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高乾;本雅明寓言式翻译思想[D];南开大学;2010年
7 朱琳;译者为中心的多学科性翻译理论建构[D];南开大学;2010年
8 杨玲;林译小说及其影响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肖曼琼;翻译家卞之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雪松;中国现代诗歌节奏原理与形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芳;从翻译标准的变化看译者主体性的变化[D];河北大学;2009年
2 崔建明;从词汇与句法角度看法律英语翻译[D];河北大学;2009年
3 张琳琳;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在政治语篇中英翻译中的应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王平;论重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朱姗姗;形神兼备[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杨睿;会展口译评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宋宛蓉;关联理论框架下《红楼梦》隐喻翻译的效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李娟;杨必译《名利场》中“good”一词的具体化译法批评[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张琦;从顺应论浅析专有名词的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李敏;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异化策略[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礼权;汉语外来词音译的特点及其文化心态探究[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3期
2 岳峰;略论音译与中国传统文化[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3 李润生;网络词汇的造词法探析[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3年02期
4 蒋洪新;庞德的翻译理论研究[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5 王未;网络语言的新修辞现象[J];修辞学习;2000年Z1期
6 孟华;译名和译名方式的文化透视[J];语文建设;1992年01期
7 泮幼萍;许曦明;;英汉网络词汇构建方式的比较研究[J];现代语文;2006年05期
8 曲彦斌!110031;计算机网络言语交流中的身势情态语符号探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年04期
9 朱永锴,林伦伦;二十年来现代汉语新词语的特点及其产生渠道[J];语言文字应用;1999年02期
10 施佳胜;;从“第二十届韩素音青年翻译竞赛”汉译英参考译文看翻译中的“伪友”现象[J];中国翻译;2009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邢昌义;;“哥”研究[J];当代小说(下);2010年09期
2 赵苏怡;;浅议现代汉语书面语规范化问题——以中式英语网络新词为例[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2期
3 郭爱莲;;网络语言文化论略[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4 李薇薇;;网络新词“帝”语义转化的隐喻认知考察[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5 阚安捷;;网络新词的概念整合网络解析[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6 辛静;;网络新词探析[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7 刘茹斐;;中英网络新词的隐喻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8 黄爱华;;对外汉语教学中网络新词的处理研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9 杜曾慧;;网络新词——一种新的文化生态[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9年09期
10 王晓娟;;网络新词的隐喻认知[J];海外英语;2010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海英;网络新词的研究[D];湖北师范学院;2013年
2 胡晓彦;从“干巴巴”到“瓜裂裂”[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779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8779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