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补语的“紧”及其虚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25 03:23
本文以补语“紧”为研究对象,并研究其虚化的相关问题。内容涵盖五个部分:绪论主要介绍研究对象、阐述选题意义以及前人对“紧”的研究,并交代了所采用的理论、方法以及语料来源。第二章首先从共时层面对补语“紧”的句法语义属性进行研究。“紧”可以充当结果补语、状态补语和程度补语。当其充当不同补语时,“V/A+紧”句法结构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紧”作不同类型的补语时,语义不同,语义指向也不同。第三章也从共时层面出发,对补语“紧”对述语的选择进行研究,当“紧”作不同补语时,对述语的选择也不一样。本章主要研究了述语在音节、语义和情状这三方面各有什么特征。第四章从历时层面出发,研究了各类补语“紧”出现的时期,以及在各个时期的句法结构和语义特征。在此基础上,综合对补语“紧”的共时和历时研究,找出补语“紧”虚化的历程,并试图解释其虚化的动因和机制。第五章结语,总结了全文的主要内容,指出了创新点,并分析了不足,提出了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
【文章来源】: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7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补语相关问题研究综述
1.2.1 可能补语是否作单独一类
1.2.2 程度补语是否作单独一类
1.2.3 程度补语与状态补语的区分标准
1.2.4 结果补语可能式的肯定形式和状态补语的区分
1.2.5 小结
1.3 研究对象
1.3.1 “紧”的释义
1.3.2 补语“紧”的类别
1.4 理论、方法和语料来源
1.4.1 理论和方法
1.4.2 语料来源
第二章 补语“紧”的句法语义属性
2.1 “V/A+紧”结构的句法分析
2.1.1 “紧”为结果补语
2.1.2 “紧”为状态补语
2.1.3 “紧”为程度补语
2.1.4 三者之间的共性和差异
2.2 “紧”作补语的语义分类
2.2.1 “紧”为结果补语
2.2.2 “紧”为状态补语
2.2.3 “紧”为程度补语
2.2.4 三者之间的共性和差异
2.3 补语“紧”的语义指向
2.3.1 “紧”为结果补语
2.3.2 “紧”为状态补语
2.3.3 “紧”为程度补语
2.3.4 三者之间的共性和差异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补语“紧”对述语的选择
3.1 述语的音节限制
3.1.1 述语为单音节
3.1.2 述语为双音节
3.1.3 述语为三音节
3.2 述语的语义要求
3.2.1 述语为“V”
3.2.2 述语为“A”
3.3 述语的情状特征
3.3.1 述语为“V”
3.3.2 述语为“A”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紧”的虚化及其动因与机制
4.1 “紧”的历时演变
4.1.1 春秋战国
4.1.2 汉代
4.1.3 魏晋六朝
4.1.4 隋唐五代
4.1.5 宋代
4.1.6 元代
4.1.7 明代
4.1.8 清代
4.1.9 小结
4.2 “紧”的虚化动因
4.2.1 “紧”词义的扩大
4.2.2 “紧”结构形式改变
4.3 “紧”的虚化机制
4.3.1 主观化
4.3.2 类推
4.3.3 转喻
4.3.4 隐喻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语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主观性的类型与主观化的途径[J]. 邵敬敏. 汉语学报. 2017(04)
[2]程度补语“紧”“很”的历史与现状[J]. 汤传扬. 汉语学报. 2017(02)
[3]汉语动词分类的认知研究[J]. 张松松,沈菲菲.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01)
[4]近代汉语程度副词“紧”的语法化[J]. 汤传扬.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5(06)
[5]万安县赣客方言中的“紧”和“哩”[J]. 陈建锋.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01)
[6]语言学探索60年[J]. 王德春. 英语研究. 2010(03)
[7]安徽铜陵话反复体标记“紧”[J]. 王培敏. 语文学刊. 2009(20)
[8]广西博白客家话的体标记“紧”[J]. 钟静.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09(09)
[9]从稳紧义形容词到持续体助词——试说“定”、“稳定”、“实”、“牢”、“稳”、“紧”的语法化[J]. 杨永龙. 中国语文. 2005(05)
[10]论汉语动补复合词的词汇化过程[J]. 梁银峰. 语言研究集刊. 2005(00)
博士论文
[1]现代汉语结果补语语义指向研究[D]. 马婷婷.华中科技大学 2016
[2]程度范畴及其在补语系统中的句法实现[D]. 蔡丽.暨南大学 2010
[3]现代汉语单音节动作动词的方向性研究[D]. 王媛.北京语言大学 2007
本文编号:2936861
【文章来源】: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7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补语相关问题研究综述
1.2.1 可能补语是否作单独一类
1.2.2 程度补语是否作单独一类
1.2.3 程度补语与状态补语的区分标准
1.2.4 结果补语可能式的肯定形式和状态补语的区分
1.2.5 小结
1.3 研究对象
1.3.1 “紧”的释义
1.3.2 补语“紧”的类别
1.4 理论、方法和语料来源
1.4.1 理论和方法
1.4.2 语料来源
第二章 补语“紧”的句法语义属性
2.1 “V/A+紧”结构的句法分析
2.1.1 “紧”为结果补语
2.1.2 “紧”为状态补语
2.1.3 “紧”为程度补语
2.1.4 三者之间的共性和差异
2.2 “紧”作补语的语义分类
2.2.1 “紧”为结果补语
2.2.2 “紧”为状态补语
2.2.3 “紧”为程度补语
2.2.4 三者之间的共性和差异
2.3 补语“紧”的语义指向
2.3.1 “紧”为结果补语
2.3.2 “紧”为状态补语
2.3.3 “紧”为程度补语
2.3.4 三者之间的共性和差异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补语“紧”对述语的选择
3.1 述语的音节限制
3.1.1 述语为单音节
3.1.2 述语为双音节
3.1.3 述语为三音节
3.2 述语的语义要求
3.2.1 述语为“V”
3.2.2 述语为“A”
3.3 述语的情状特征
3.3.1 述语为“V”
3.3.2 述语为“A”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紧”的虚化及其动因与机制
4.1 “紧”的历时演变
4.1.1 春秋战国
4.1.2 汉代
4.1.3 魏晋六朝
4.1.4 隋唐五代
4.1.5 宋代
4.1.6 元代
4.1.7 明代
4.1.8 清代
4.1.9 小结
4.2 “紧”的虚化动因
4.2.1 “紧”词义的扩大
4.2.2 “紧”结构形式改变
4.3 “紧”的虚化机制
4.3.1 主观化
4.3.2 类推
4.3.3 转喻
4.3.4 隐喻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语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主观性的类型与主观化的途径[J]. 邵敬敏. 汉语学报. 2017(04)
[2]程度补语“紧”“很”的历史与现状[J]. 汤传扬. 汉语学报. 2017(02)
[3]汉语动词分类的认知研究[J]. 张松松,沈菲菲.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01)
[4]近代汉语程度副词“紧”的语法化[J]. 汤传扬.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5(06)
[5]万安县赣客方言中的“紧”和“哩”[J]. 陈建锋.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01)
[6]语言学探索60年[J]. 王德春. 英语研究. 2010(03)
[7]安徽铜陵话反复体标记“紧”[J]. 王培敏. 语文学刊. 2009(20)
[8]广西博白客家话的体标记“紧”[J]. 钟静.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09(09)
[9]从稳紧义形容词到持续体助词——试说“定”、“稳定”、“实”、“牢”、“稳”、“紧”的语法化[J]. 杨永龙. 中国语文. 2005(05)
[10]论汉语动补复合词的词汇化过程[J]. 梁银峰. 语言研究集刊. 2005(00)
博士论文
[1]现代汉语结果补语语义指向研究[D]. 马婷婷.华中科技大学 2016
[2]程度范畴及其在补语系统中的句法实现[D]. 蔡丽.暨南大学 2010
[3]现代汉语单音节动作动词的方向性研究[D]. 王媛.北京语言大学 2007
本文编号:29368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9368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