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类词的转喻、隐喻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05 17:33
目前关于人体词隐喻的研究多集中于两种语言的对比研究,重点分析其隐喻的共性与个性,并揭示其共性与个性产生的原因,以进一步分析认知思维的特点。但目前的研究很少涉及人体词的认知路径,以及关于人体词转喻、隐喻的影响与制约的讨论。因此,本文选取人体部位——“手”,并对“手”类词的转喻、隐喻认知路径以及转喻、隐喻的影响与制约进行分析讨论。从整体上把握“手”类词转喻、隐喻路径的特点,从细节处分析“手”类词转喻、隐喻的影响与制约,以期对“手”类词的转喻和隐喻有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本文共有五章,具体如下: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叙述本文的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梳理有关“人体词”,尤其是与人体部位“手”有关的隐喻研究,并介绍本文的研究对象、语料来源、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第二章分析“手”类词的认知路径。根据经验现实主义理论、隐喻认知理论和转喻认知理论,“手”类词转喻分为“人”、“手段本领”、“行为动作”、“工具器械”和“行为动作的结果”五大类,呈交叉型的连锁状,可概括为“人”采取一定“手段”,借助“工具”达到“目的”的“行动”。“手”类词的隐喻分为“基本意象隐喻”、“外形功能隐喻”、“空间隐喻”、“容器隐喻”、“...
【文章来源】:四川师范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10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人体词隐喻研究概况
1.2.2 人体特定器官部位词隐喻研究
1.2.3 小结
1.3 研究对象及语料来源
1.3.1 研究对象
1.3.2 语料来源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4.1 理论基础
1.4.2 研究方法
2 “手”类词的认知路径
2.1 “手”类词的转喻
2.1.1 “手”类词的转喻类型
2.1.2 “手”类词的转喻路径图示
2.2 “手”类词的隐喻
2.2.1 “手”类词的隐喻类型
2.2.2 “手”类词的隐喻路径图示
2.3 小结
3 “手”类词的组合与转喻、隐喻的关系
3.1 “手”类词的内部组合
3.1.1 “手”类词的内部组合与转喻
3.1.2 “手”类词的内部组合与隐喻
3.1.3 “手”类词的内部组合对转喻、隐喻的影响
3.2 “手”类词的外部组合
3.2.1 “手”类词的外部组合与转喻
3.2.2 “手”类词的外部组合与隐喻
3.3 语境对“手”类词的转喻、隐喻的影响与制约
3.3.1 语境对“手”类词的转喻的影响与制约
3.3.2 语境对“手”类词的隐喻的影响与制约
3.4 小结
4 “手”类词转喻隐喻的特点
4.1 “手”类词的转喻特点
4.2 “手”类词的隐喻特点
4.3 小结
5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含手字成语的语义认知[J]. 郭雅丽.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7(02)
[2]“形+X”组合成词的义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赵倩. 世界汉语教学. 2016(04)
[3]汉语四字格成语生成的认知研究[J]. 张懂. 外国语言文学. 2015(04)
[4]“眉、眼(目)”族词语的民俗文化阐释[J]. 王晓珺. 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5(02)
[5]汉维“以身喻物”成语的认知对比研究[J]. 玉斯英·玉素甫.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15(10)
[6]英汉人体词“hand”和“手”一词多义认知对比研究[J]. 刘志成. 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3)
[7]汉语眼睛成语的认知研究[J]. 尹桂英. 语文学刊. 2015(03)
[8]国外语料库隐喻研究综述[J]. 周运会,吴世雄. 外语学刊. 2015(01)
[9]汉英“以身喻物”成语的隐喻对比研究——以“头”和“手”为例[J]. 阮娟. 运城学院学报. 2014(06)
[10]从认知角度看英汉习语中人体部位隐喻的相似性——以“手”为例[J]. 郝玲.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4(12)
博士论文
[1]人体词语语义转移的认知研究[D]. 赵学德.复旦大学 2010
[2]人体词语语义研究[D]. 黄碧蓉.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9
[3]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D]. 陈家旭.华东师范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汉语“手”族词的认知研究[D]. 孙肖茜.广西师范学院 2011
[2]汉语“手”词群的语义范畴及隐喻认知研究[D]. 马春媛.黑龙江大学 2010
[3]人体隐喻系统研究[D]. 李文莉.华东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2959026
【文章来源】:四川师范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10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人体词隐喻研究概况
1.2.2 人体特定器官部位词隐喻研究
1.2.3 小结
1.3 研究对象及语料来源
1.3.1 研究对象
1.3.2 语料来源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4.1 理论基础
1.4.2 研究方法
2 “手”类词的认知路径
2.1 “手”类词的转喻
2.1.1 “手”类词的转喻类型
2.1.2 “手”类词的转喻路径图示
2.2 “手”类词的隐喻
2.2.1 “手”类词的隐喻类型
2.2.2 “手”类词的隐喻路径图示
2.3 小结
3 “手”类词的组合与转喻、隐喻的关系
3.1 “手”类词的内部组合
3.1.1 “手”类词的内部组合与转喻
3.1.2 “手”类词的内部组合与隐喻
3.1.3 “手”类词的内部组合对转喻、隐喻的影响
3.2 “手”类词的外部组合
3.2.1 “手”类词的外部组合与转喻
3.2.2 “手”类词的外部组合与隐喻
3.3 语境对“手”类词的转喻、隐喻的影响与制约
3.3.1 语境对“手”类词的转喻的影响与制约
3.3.2 语境对“手”类词的隐喻的影响与制约
3.4 小结
4 “手”类词转喻隐喻的特点
4.1 “手”类词的转喻特点
4.2 “手”类词的隐喻特点
4.3 小结
5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含手字成语的语义认知[J]. 郭雅丽.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7(02)
[2]“形+X”组合成词的义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赵倩. 世界汉语教学. 2016(04)
[3]汉语四字格成语生成的认知研究[J]. 张懂. 外国语言文学. 2015(04)
[4]“眉、眼(目)”族词语的民俗文化阐释[J]. 王晓珺. 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5(02)
[5]汉维“以身喻物”成语的认知对比研究[J]. 玉斯英·玉素甫.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15(10)
[6]英汉人体词“hand”和“手”一词多义认知对比研究[J]. 刘志成. 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3)
[7]汉语眼睛成语的认知研究[J]. 尹桂英. 语文学刊. 2015(03)
[8]国外语料库隐喻研究综述[J]. 周运会,吴世雄. 外语学刊. 2015(01)
[9]汉英“以身喻物”成语的隐喻对比研究——以“头”和“手”为例[J]. 阮娟. 运城学院学报. 2014(06)
[10]从认知角度看英汉习语中人体部位隐喻的相似性——以“手”为例[J]. 郝玲.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4(12)
博士论文
[1]人体词语语义转移的认知研究[D]. 赵学德.复旦大学 2010
[2]人体词语语义研究[D]. 黄碧蓉.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9
[3]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D]. 陈家旭.华东师范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汉语“手”族词的认知研究[D]. 孙肖茜.广西师范学院 2011
[2]汉语“手”词群的语义范畴及隐喻认知研究[D]. 马春媛.黑龙江大学 2010
[3]人体隐喻系统研究[D]. 李文莉.华东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29590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9590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