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话语标记产生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10 22:38
  本文讨论话语标记的产生机制,旨在证明提取机制比语法化更能有效地解释话语标记的产生。第1章是引言,简要回顾了话语标记研究的历史发展脉络,总结了话语标记产生机制的几种研究视角。第2章是理论述评,评论了几种视角的解释效应,包括词汇化、构式化和语法化,语法化之下又分为经典语法化、语用化的语法化、主观化的语法化和语用法的语法化,并申明本文所批判的语法化是经典语法化。第3章指明了本文的研究对象——“你说”“完了”“别说”“就是”“然后”等5个获得普遍认可的话语标记以及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重点介绍了话语语法框架下的嵌语和提取机制假说,指明了提取机制的非渐变性、高频重复性和普遍存在性。第4章是案例分析,对于每个对象,先刻画了它在现代普通话中的SG用法和TG用法,然后寻找它的SG用法和TG用法在历史文献中的首现例证;最后引述其他研究对它的刻画,并论述语法化对它的解释效应。小结部分论述了非典型TG连接语的处理原因,总结了各研究对象的两种用法出现的时段和文献。第5章是解释与结论,首先根据一定标准对各研究对象的两种用法出现的时间下限进行了处理,说明两种用法产生的同步性验证了提取机制的非渐变性。其次总结语法化理... 

【文章来源】:浙江大学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话语标记研究概况
    1.2 话语标记产生机制研究概述
2 理论述评
    2.1 词汇化
    2.2 构式语法化
    2.3 语法化
        2.3.1 经典语法化
        2.3.2 语用化
        2.3.3 主观化
        2.3.4 语用法的语法化
3 研究对象、材料、方法和理论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材料及处理说明
    3.3 研究方法
    3.4 理论框架——提取机制
4 案例分析
    4.1 你说
    4.2 完了
    4.3 别说
    4.4 就是
    4.5 然后
    4.6 本章小结
5 解释与结论
    5.1 同步性与非渐变性
    5.2 非语法化特性与高频重现性
    5.3 来源多样性与普遍存在性
参考文献
附录1:21世纪以来汉语话语标记研究文献汇总——以CNKI收录为限
个人简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近代汉语评价性语用标记及其向现代的演变[J]. 李宗江.  语言研究. 2014(01)
[2]现代汉语“就是”的辐射状语义范畴构拟研究[J]. 郝瑜鑫.  国际汉语学报. 2013(02)
[3]“就是”的话语标记功能及其语法化[J]. 史金生,胡晓萍.  汉语学习. 2013(04)
[4]汉语史研究中的语料使用问题——兼论系词“是”发展成熟的时代[J]. 汪维辉,胡波.  中国语文. 2013 (04)
[5]也谈话语标记“你说”[J]. 盛继艳.  汉语学习. 2013(03)
[6]“别说”类语用标记来源探讨[J]. 周莉.  汉语学报. 2013(02)
[7]从词汇化、语法化看话语标记的形成——兼谈话语标记的来源问题[J]. 李思旭.  世界汉语教学. 2012(03)
[8]论话语标记的形成[J]. 殷树林.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2)
[9]自然会话中“就是”的话语功能与语法化研究[J]. 张惟,高华.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12(01)
[10]自然口语中“就是”话语标记功能的浮现[J]. 姚双云,姚小鹏.  世界汉语教学. 2012(01)

博士论文
[1]汉语人称代词考论[D]. 陈翠珠.华中师范大学 2009
[2]北京口语常用话语标记研究[D]. 李咸菊.北京语言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汉语口语话语标记“我说/你说”研究[D]. 李鑫.渤海大学 2013
[2]“人称代词+说”类话语标记研究[D]. 燕慧.上海师范大学 2013
[3]现代汉语“别说”的句法、语义及语用功能研究[D]. 黄伟.扬州大学 2013
[4]“别说”句式及其习得状况研究[D]. 杨飞.陕西师范大学 2012
[5]《杨澜访谈录》中的常用话语标记“然后”和“所以”[D]. 黄超.华中师范大学 2011
[6]关联词“然后”的篇章功能研究[D]. 刘海霞.北京语言大学 2008
[7]“就是”的语用标记语功能分析[D]. 王洪磊.吉林大学 2005



本文编号:29695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9695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fd2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