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文字構形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12 14:50
本論文所研究的“秦文字”,包括西周晚期至戰國時代的秦國,以及秦代的各種載體上的文字资料。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大批秦文字資料相繼出土,為我們對秦文字進行深入研究提供了便利的條件。本論文主要内容如下:首先,在緒論中介紹了研究目的、意義、範圍和方法,然後對相關研究進行了回顧和綜述。第一章是“秦文字的源流與演變相關問题探討”。在這一章中探討了“秦文字的源流”、“秦文字發展中的隸變、草化”、“書同文字”、“秦文字和《說文》的問題”、“傳世文獻保存的秦異體字”等問題。通過全面地梳理迄今發表的秦文字材料,來綜觀秦文字發展史。在第二、第三章中,分別討論“與音義無關的秦文字異化現象”、“與音義有關的秦文字異化現象”。第二章的内容包括秦文字的“簡化”、“繁化”、“訛變”、“部件、偏旁佈局的改移”,盡量以豐富的字例來解釋這些秦文字字形變化。第三章檢討了“聲符替換”、“聲符增繁”、“變形音化”、“義符替換與義近偏旁通用”、 “義符增繁”、“義符簡省”六個方面。第四章是“秦文字的類化現象”。在前輩學者的研究基礎上,參考其分類法把秦文字的類化現象分成四種情況,分別在每一節舉例討論。第五章討論的是“秦文字的形近易...
【文章来源】:复旦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1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凡例
绪論
第一节 研究目的、意义、笵圍及方法
第二節 相關研究回顧與综述
第一章 關於秦文字源流與演變相關問题的探討
第一节 秦文字的源流
一 商周春秋文字與秦文字
二 《說文》籀文、古文與秦文字
第二節 秦文字發展中的隸變、草化
一 秦文字發展中的隸變
二 秦文字發展中的草化
第三節 秦文字與書同文字、《說文》小篆
一 秦文字與书同文字
二 秦文字與《說文》小篆
第四节 传世文献保存的秦文字異體
一 《說文》或體保存的秦文字異體
二 《说文》篆文保存的秦文字異體
三 《说文》今文保存的秦文字異體
四 《說文》“引通人”保存的秦文字異體
五 《說文》“引文献”保存的秦文字異體
六 《说文》“秦刻石”保存的秦文字異體
七 《汗简》、《古文四聲韻》中古文保存的秦文字異體
八 後代字書保存的秦文字異體
第二章 與音義無關的秦文字異化现象
第一节 秦文字的简化
一 刪簡笔划
二 删簡部件
三 取部分字形
四 直線化
五 濃缩形體
六 借筆
七 合文
第二节 秦文字的繁化
一 增繁笔划
二 增繁部件或偏旁
三 增繁同形偏旁或笔划
四 空間填实
五 一字中某一笔劃過度拉長
第三節 秦文字的訛变
一 简化造成的訛變
二 繁化造成的訛變
三 笔势變化造成的訛變
四 形近而误造成的訛變
五 離析结構造成的訛變
六 黏連合併结構造成的訛變
第四节 部件、偏旁布局的改移
一 正反無别
二 左右部件、偏旁相互移位
三 上下部件相互移位
四 左右结構改爲上下结横或上下结構改为左右结构
五 一字中某一個部件、偏旁的移位
六 一字中某一個部件、偏旁的移位影響其它部件、偏旁的字形
七 部件、偏旁横寫或豎寫
八 受到印面空間的影響結构變紧密
九 拆开结構而布局變得散漫
十 多種布局之例
第三章 與音義有關的秦文字異化现象
第一节 與字音有關的秦文字異化
一 聲符替换
二 声符增繁
三 變形音化
第二节 與字義有關的秦文字異化
一 義符替换與義近偏旁通用
二 義符增繁
三 義符簡省
第四章 秦文字的類化现象
第一節 一字内部類化
第二节 受它字影響的類化
第三节 受它字影響的集體類化
第四節 受上下文影響的類化
第五章 秦文字的形近易混现象
第一節 因笔划長度燮化而易混的字
第二節 因笔划曲度燮化而易混的字
第三節 因笔划繁簡燮化而易混的字
第四節 因誤寫而易混的字
第五節 因隸變而易混的字
第六节 秦文字偏旁的訛混
第六章 秦文字斷代標準與字形燮化
第一節 秦文字资料的断代標凖
第二節 春秋和战國时期字形有别之例
第三節 戰國中期字形变化之例
第四节 戰國晚期字形变化之例
第五節 秦始皇時期字形变化之例
第六節 發生多次字形变化之例
第七章 秦文字與六國文字
第一节 戰國文字分域研究的回顧與综述
一 金文分域研究
二 筒牘分域研究
三 陶文分域研究
四 印文分域研究
第二节 秦文字獨有的寫法
一 笔势不同者
二 因訛燮而産生區別者
三 添加聲符者
四 聲符不同者
五 添加義符者
六 義符不同者
七 構形完全不同者
八 構形布局不同者
附表
结論
引書简稱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出土战国文献中的语气词“殹”[J]. 张玉金. 殷都学刊. 2011(03)
[2]《说文》古文来源考论[J]. 张学城. 理论月刊. 2011(07)
[3]秦俑坑出土刻铭纪年兵器初探[J]. 蒋文孝. 中国历史文物. 2010(03)
[4]春秋文字字形讹变现象的考察分析[J]. 吴国升.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10(03)
[5]《说文》籀文与西周金文合证[J]. 樊俊利. 语文研究. 2009(04)
[6]安徽桐城出土秦十九年上郡守逪戈考[J]. 刘钊,江小角. 考古与文物. 2009(03)
[7]论变形音化研究中的若干理论问题[J]. 叶玉英.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03)
[8]谈汉字形体的讹变[J]. 汪智云. 绥化学院学报. 2009(02)
[9]秦汉文字瓦当释谈七则[J]. 袁仲一. 唐都学刊. 2009(02)
[10]古文字形体讹变与《说文》谐声[J]. 张新艳. 语言研究. 2009(01)
博士论文
[1]秦文字整理與研究[D]. 劉孝霞.华东师范大学 2013
[2]20世纪以来出土简牍(含帛书)年代学暨简牍书署制度研究[D]. 张冬冬.吉林大学 2012
[3]战国玺印文字构形分域研究[D]. 刘建峰.山东大学 2012
[4]战国文字异体字研究[D]. 刘云.北京大学 2012
[5]楚系简帛文字讹书研究[D]. 张峰.吉林大学 2012
[6]傳抄古文综合研究[D]. 李春桃.吉林大学 2012
[7]论掌握形体特点对古文字考释的重要性[D]. 刘洪涛.北京大学 2012
[8]秦封泥文字研究[D]. 朱晨.安徽大学 2011
[9]秦简牍文字汇编[D]. 方勇.吉林大学 2010
[10]秦文字疏证[D]. 单晓伟.安徽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战国文字简化研究[D]. 杨蒙生.安徽大学 2012
[2]基於《战国文字编》的战国文字地域特徵研究[D]. 于胜玥.华东师范大学 2011
[3]上博竹书“一形对应多字”现象研究[D]. 田颖.复旦大学 2010
[4]秦封泥文字字形研究[D]. 徐冬梅.河北大学 2010
[5]《龙岗秦简》语法研究[D]. 熊昌华.西南大学 2010
[6]《关沮秦简》文字编[D]. 潘飞.安徽大学 2010
[7]战国齐系铜器文字构形研究[D]. 王雁君.陕西师范大学 2009
[8]古汉字形体讹变现象的考察与分析[D]. 高文英.河北大学 2008
[9]战国文字讹变现象初探[D]. 杨建淼.南昌大学 2007
[10]战国燕系文字地域特征研究[D]. 彭吉思.华南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2972992
【文章来源】:复旦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1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凡例
绪論
第一节 研究目的、意义、笵圍及方法
第二節 相關研究回顧與综述
第一章 關於秦文字源流與演變相關問题的探討
第一节 秦文字的源流
一 商周春秋文字與秦文字
二 《說文》籀文、古文與秦文字
第二節 秦文字發展中的隸變、草化
一 秦文字發展中的隸變
二 秦文字發展中的草化
第三節 秦文字與書同文字、《說文》小篆
一 秦文字與书同文字
二 秦文字與《說文》小篆
第四节 传世文献保存的秦文字異體
一 《說文》或體保存的秦文字異體
二 《说文》篆文保存的秦文字異體
三 《说文》今文保存的秦文字異體
四 《說文》“引通人”保存的秦文字異體
五 《說文》“引文献”保存的秦文字異體
六 《说文》“秦刻石”保存的秦文字異體
七 《汗简》、《古文四聲韻》中古文保存的秦文字異體
八 後代字書保存的秦文字異體
第二章 與音義無關的秦文字異化现象
第一节 秦文字的简化
一 刪簡笔划
二 删簡部件
三 取部分字形
四 直線化
五 濃缩形體
六 借筆
七 合文
第二节 秦文字的繁化
一 增繁笔划
二 增繁部件或偏旁
三 增繁同形偏旁或笔划
四 空間填实
五 一字中某一笔劃過度拉長
第三節 秦文字的訛变
一 简化造成的訛變
二 繁化造成的訛變
三 笔势變化造成的訛變
四 形近而误造成的訛變
五 離析结構造成的訛變
六 黏連合併结構造成的訛變
第四节 部件、偏旁布局的改移
一 正反無别
二 左右部件、偏旁相互移位
三 上下部件相互移位
四 左右结構改爲上下结横或上下结構改为左右结构
五 一字中某一個部件、偏旁的移位
六 一字中某一個部件、偏旁的移位影響其它部件、偏旁的字形
七 部件、偏旁横寫或豎寫
八 受到印面空間的影響結构變紧密
九 拆开结構而布局變得散漫
十 多種布局之例
第三章 與音義有關的秦文字異化现象
第一节 與字音有關的秦文字異化
一 聲符替换
二 声符增繁
三 變形音化
第二节 與字義有關的秦文字異化
一 義符替换與義近偏旁通用
二 義符增繁
三 義符簡省
第四章 秦文字的類化现象
第一節 一字内部類化
第二节 受它字影響的類化
第三节 受它字影響的集體類化
第四節 受上下文影響的類化
第五章 秦文字的形近易混现象
第一節 因笔划長度燮化而易混的字
第二節 因笔划曲度燮化而易混的字
第三節 因笔划繁簡燮化而易混的字
第四節 因誤寫而易混的字
第五節 因隸變而易混的字
第六节 秦文字偏旁的訛混
第六章 秦文字斷代標準與字形燮化
第一節 秦文字资料的断代標凖
第二節 春秋和战國时期字形有别之例
第三節 戰國中期字形变化之例
第四节 戰國晚期字形变化之例
第五節 秦始皇時期字形变化之例
第六節 發生多次字形变化之例
第七章 秦文字與六國文字
第一节 戰國文字分域研究的回顧與综述
一 金文分域研究
二 筒牘分域研究
三 陶文分域研究
四 印文分域研究
第二节 秦文字獨有的寫法
一 笔势不同者
二 因訛燮而産生區別者
三 添加聲符者
四 聲符不同者
五 添加義符者
六 義符不同者
七 構形完全不同者
八 構形布局不同者
附表
结論
引書简稱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出土战国文献中的语气词“殹”[J]. 张玉金. 殷都学刊. 2011(03)
[2]《说文》古文来源考论[J]. 张学城. 理论月刊. 2011(07)
[3]秦俑坑出土刻铭纪年兵器初探[J]. 蒋文孝. 中国历史文物. 2010(03)
[4]春秋文字字形讹变现象的考察分析[J]. 吴国升.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10(03)
[5]《说文》籀文与西周金文合证[J]. 樊俊利. 语文研究. 2009(04)
[6]安徽桐城出土秦十九年上郡守逪戈考[J]. 刘钊,江小角. 考古与文物. 2009(03)
[7]论变形音化研究中的若干理论问题[J]. 叶玉英.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03)
[8]谈汉字形体的讹变[J]. 汪智云. 绥化学院学报. 2009(02)
[9]秦汉文字瓦当释谈七则[J]. 袁仲一. 唐都学刊. 2009(02)
[10]古文字形体讹变与《说文》谐声[J]. 张新艳. 语言研究. 2009(01)
博士论文
[1]秦文字整理與研究[D]. 劉孝霞.华东师范大学 2013
[2]20世纪以来出土简牍(含帛书)年代学暨简牍书署制度研究[D]. 张冬冬.吉林大学 2012
[3]战国玺印文字构形分域研究[D]. 刘建峰.山东大学 2012
[4]战国文字异体字研究[D]. 刘云.北京大学 2012
[5]楚系简帛文字讹书研究[D]. 张峰.吉林大学 2012
[6]傳抄古文综合研究[D]. 李春桃.吉林大学 2012
[7]论掌握形体特点对古文字考释的重要性[D]. 刘洪涛.北京大学 2012
[8]秦封泥文字研究[D]. 朱晨.安徽大学 2011
[9]秦简牍文字汇编[D]. 方勇.吉林大学 2010
[10]秦文字疏证[D]. 单晓伟.安徽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战国文字简化研究[D]. 杨蒙生.安徽大学 2012
[2]基於《战国文字编》的战国文字地域特徵研究[D]. 于胜玥.华东师范大学 2011
[3]上博竹书“一形对应多字”现象研究[D]. 田颖.复旦大学 2010
[4]秦封泥文字字形研究[D]. 徐冬梅.河北大学 2010
[5]《龙岗秦简》语法研究[D]. 熊昌华.西南大学 2010
[6]《关沮秦简》文字编[D]. 潘飞.安徽大学 2010
[7]战国齐系铜器文字构形研究[D]. 王雁君.陕西师范大学 2009
[8]古汉字形体讹变现象的考察与分析[D]. 高文英.河北大学 2008
[9]战国文字讹变现象初探[D]. 杨建淼.南昌大学 2007
[10]战国燕系文字地域特征研究[D]. 彭吉思.华南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29729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972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