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试论周秦之际“书同文、语同音”的发展轨迹

发布时间:2021-01-13 21:21
  周秦之际的政治社会发展,奠定了中国此后两千余年的基本文化形态与文化品格;文字的统一也于此时基本完成,以"雅言"为代表的书面文言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初。"赋诗言志"与"纵横捭阖"作为春秋战国各诸侯国之间的两个重要文化活动形式,从侧面揭示出当时的文字及语言应具有一定共通性,且整体也朝着规范与统一的方向发展。战国争雄虽导致文字一度出现变乱,各地方言也多有差异,但文字语言及政治文化的统一则是发展的主线。秦始皇所定"书同文"政策因其顺应文字语言发展的自然趋势,故能成就"书同文、语同音"之盛举。先秦有关"重译"的记载仅见于同域外交流之际,亦可佐证华夏各国间文字语言具有共通性。 

【文章来源】: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47(06)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一 从“赋诗言志”到“纵横捭阖”:先秦文化活动的语言文字基础
    (一)文字规范统一是“赋诗言志”的前提
    (二)有“通语”方能成就“纵横捭阖”
        1.战国策士游说及仕宦诸侯皆自由无阻
        2.战国策士所用语言成熟完备
    (三)“重译”:域外交流的语言途径
二 语言文字的差异与统一
    (一)战国文字混乱之由
    (二)方言与通语
三 “书同文、语同音”与政治“大一统”
    (一)文字语言是政治文化融合统一的基础
    (二)官私教育促进文字语言规范统一
        1.官学教育促进周文化的传播
        2.发达的私学教育促进文化在民间传播
四 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书同文”: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化与媒介变革影响研究[J]. 赵云泽,杨启鹏.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9(05)
[2]也谈文言和白话[J]. 蒋绍愚.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2)
[3]早期古史书写及其体例的流变与分衍——以近40年新发现涉史类简帛为中心[J]. 于凯.  社会科学战线. 2018(10)
[4]先秦口头叙事的概念、类型及特征[J]. 魏玮.  中华文化论坛. 2017(12)
[5]“赋诗断章”新论[J]. 曹建国.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6)
[6]文化制度与国家构成——以“书同文”和“官话”为视角[J]. 苏力.  中国社会科学. 2013(12)
[7]扬雄的《方言》述评[J]. 曾佳.  文学教育(上). 2013(09)
[8]中上古蜀语与相邻方言的接触[J]. 汪启明.  中国训诂学报. 2013(00)
[9]春秋后期引诗、赋诗、说诗的样态及走向[J]. 李炳海.  社会科学战线. 2011(01)
[10]“重译”:汉代民族史与外交史中的一种文化现象[J]. 王子今.  河北学刊. 2010(04)

博士论文
[1]古籍用字考論[D]. 黄耀明.陕西师范大学 2018
[2]《左传》辞令研究[D]. 李青苗.东北师范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战国游说与诸子之“说”[D]. 安宝罗.北京大学 2011
[2]《左传》赋诗研究[D]. 毛振华.郑州大学 2005



本文编号:29755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9755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49f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