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国内外翻译硕士人才培养模式对比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16 12:32
  翻译人才培养对翻译专业和学科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以国外41所和国内46所院校网站中的翻译硕士人才培养内容为研究对象,对目前国内外翻译硕士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1)在培养类别和培养目标方面,国外院校开设了口笔译一体专业方向,职业目标更为多样化。2)课程结构方面,国内院校开设了较多中国特色课程,但对视听翻译、术语类等技术课程和职业素养课程的重视不足。3)培养方式方面,国外较国内更多采用"模拟式"授课,课程实践性更强;国内导师的指导方式具有创新性。4)学位论文方面,国内较国外院校更偏重研究的应用性。文章最后依据调研结果为国内翻译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提出相应教育启示。 

【文章来源】:中国翻译. 2020,41(05)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国内外翻译硕士人才培养模式对比研究


国内外院校翻译硕士培养类别

素质要求,院校,硕士,培养方案


从上述分析可看到,目前国内培养方案为翻译硕士拟定的职业方向还较为单一。国内学者已经意识到我国MTI培养目标存在过于狭窄、空泛、无法量化的问题(崔启亮,2012)。柴明颎(2010:54)指出,翻译作为一种职业,不仅服务于跨语言交际领域内的专门岗位,还应包括翻译项目管理、术语管理、排版、编审和审校等工作。参照国外院校对相关人才职业方向的判断,我国翻译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范畴还有很大拓展空间,那么如何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进行顶层设计并在相应课程设置中提供相关教育指导就非常值得学界思考。(三)课程结构

方向图,院校,硕士,方向


相较之下,国外院校除注重培养跨文化沟通能力之外(13,31.7%),还比较重视提供法商科技(χ2=4.244,p<0.05)和时政社科(χ2=5.816,p<0.05)类课程,其中较高频次提及的课程依次为企业/商务沟通(10,24.4%)、语言学(8,19.5%)、欧洲历史(7,17.1%)、当今世界议题(5,12.2%)和信息化沟通(Digital Communication)(3,7.3%)。以上可见,与国内相关课程偏重本国视角相比,国外院校对培养学生广义(跨文化沟通)及狭义(企业沟通、信息沟通)层面的沟通能力更加重视,在课程设置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全局观与国际视野。我们知道,合格的翻译人才除完成常规的翻译任务外也是促进不同语言文化有效沟通的桥梁,那么在人才培养时,大幅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及跨文化沟通能力十分必要,国外院校在此环节的课程设置经验值得我们参考。3)翻译知识与能力课程包括翻译知识、翻译技能、翻译管理(项目管理、本地化管理等)和职业素养。从翻译知识课程的类别看,国内外院校无显著差异,但相较于国外开设的通用翻译知识课程,国内院校开设的课程更立足于本国视角,例如中国典籍外译(9,19.6%)和中国文化外译(4,8.7%)。部分院校还根据本校或地区特色进行翻译人才培养,如大连理工大学针对本区域发展需求,培养学生针对日本战犯笔供、国家海洋安全等特定文献的翻译能力。国内开设的其他翻译知识与能力课程以文学类为主,包括国粹文化英译、《红楼梦》翻译研究、汉学与翻译、文言英译、儒家原典研读与英译、古汉语选读与英译等。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写作模式的再思考——基于704篇学位论文的分析[J]. 穆雷,李雯.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9(11)
[2]MTI翻译技术教学体系设计[J]. 崔启亮.  中国翻译. 2019(05)
[3]人工智能时代的翻译人才培养:挑战与机遇[J]. 朱一凡,管新潮.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4)
[4]渥太华大学翻译专业人才培养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李红玉.  中国翻译. 2018(05)
[5]翻译人才素养的社会需求分析与培养模式探索[J]. 张生祥,张春丽.  上海翻译. 2017(06)
[6]十年扬帆,蓄势远航:MTI教育十年回顾与展望[J]. 仲伟合.  中国翻译. 2017(03)
[7]社会需求视阈下的翻译硕士人才培养[J]. 李敏杰,朱薇.  长春大学学报. 2017(02)
[8]MTI翻译技术课程教学:现状与对策[J]. 王晨爽,文军.  外语电化教学. 2016(06)
[9]我国研究型大学翻译硕士培养目标分析[J]. 高黎.  上海翻译. 2016(01)
[10]我国翻译专业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 仲伟合.  中国翻译. 2014(04)



本文编号:29808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9808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11a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