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V得A一点”构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20 08:58
“V得A一点”构式形式简单,意义丰富,是现代汉语中一个比较常见、使用频率较高的构式。能进入构式中的“A”的词性有很多,本文仅研究“A”为形容词的情况。前人关于“V得”“A一点”以及与“点”相关的研究较多,对“V得+A一点”的研究较少。本文以邢福义先生的“两个三角”理论为指导,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V得A一点”作为研究对象,着重从语义特点和历时演变等方面对此构式进行细致地分析,并对它的语表特点和语用特点作出了说明和解释。本文分为六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对象、选题缘由、前人的研究成果、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所在、所采用的研究理论、研究方法以及语料来源。第一章:“V得A一点”构式的语表特点。本章分析了变项V、A的音节特点;从语法特点上考察了构式中V、A的语法特点,构式的变体,构式的用法和句法功能。第二章:“V得A一点”构式的语义特点。本章主要描述了V、A各自的语义特征,分析了构式的整体语义特点和语义指向,将“V得A一点”构式分为不同的语义类型,并考察了它的语义分布。第三章:“V得A一点”构式的语用特点。本章主要从表义功能、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等方面来对这个构式的语值特点进行了分析...
【文章来源】:郑州大学河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8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 研究综述
二 有待研究之处
三 研究理论和方法
四 语料来源
第一章 “V得A一点”构式的语表形式特点
第一节 变项V、A的语音特点
一 变项V、A的音节特点
第二节 “V得A一点”构式的语法特点
一 变项V、A的语法特点
二 “V得A一点”构式的变体形式
三 “V得A一点”构式的用法
四 “V得A一点”构式的句法功能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V得A一点”构式的语义特点
第一节 变项V、A的语义特征
一 变项V的语义特征
二 变项A的语义特征
第二节 “V得A一点”的构式义及构式压制
一 构式义
二 构式压制
第三节 “V得A一点”构式的整体语义特点
一 语义的模糊性
二 语义的调控性
三 语义的规律性
第四节 “V得A一点”构式的语义指向
第五节 “V得A一点”构式的表义类型
一 表动作义
二 表性状
三 表褒义
四 表贬义
第六节 “V得A一点”构式的语义分布
第七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V得A一点”构式的语用特点
第一节 “V得A一点”构式的语用功能
一 “V得A一点”构式的表义功能
二 “V得A一点”构式凸显焦点功能
三 “V得A一点”构式具有篇章衔接功能
第二节 “V得A一点”构式的感情色彩
一 “V得A一点”构式表褒义
二 “V得A一点”构式表中性
三 “V得A一点”构式表贬义
第三节 “V得A一点”构式的语体色彩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V得A一点”构式的历时演变
第一节 “V得A一点”构式的历时发展过程
一 “一点”的虚化过程
二 “V得A一点”构式的来源
三 “V得A一点”构式的出现时间
四 “V得A一点”构式的发展轨迹
五 “V得A一点”构式的历时分布
第二节 “V得A一点”构式形成与发展的原因
一 “V得A一点”构式形成与发展的内因
二 “V得A一点”构式形成与发展的外因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X)看P怎么Y”构式研究[J]. 骆琳,陈俞蓉. 语言研究. 2019(02)
[2]汉语模糊语义的认知分析[J]. 赵鹏程. 现代语文. 2018(08)
[3]构式压制还是词汇压制——再论“被自杀”[J]. 庞加光.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8(02)
[4]四字词语可独立成句的理据探究[J]. 郭晏佐.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7(09)
[5]现代汉语“形容词+‘一点’”的语义特征分析[J]. 邹晓玲.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16(07)
[6]构式语法理论有待深究的三个问题[J]. 陆俭明.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4)
[7]汉语祈使句的研究现状[J]. 司罗红. 鸡西大学学报. 2016(03)
[8]“有(一)点(儿)”和“(一)点(儿)”的语义、语用对比[J]. 葛锴桢. 华文教学与研究. 2015(03)
[9]汉语评价构式“A了一点”[J]. 胡清国,蔡素萍. 汉语学习. 2015(04)
[10]构式“要多A有多A”的跨句语法化[J]. 汪国胜,杨黎黎,李沛. 语文研究. 2015(02)
博士论文
[1]汉语指示语及其篇章衔接功能研究[D]. 金宝荣.复旦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当代汉语新兴句式“敢不敢再X一点”研究[D]. 郭宏跃.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7
[2]“V得一手好N”多角度研究[D]. 王娜.浙江师范大学 2016
[3]词语感情色彩的变化及色彩义教学[D]. 李航.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6
[4]“V点儿(0)”的多视角研究[D]. 张亚婧.浙江师范大学 2013
[5]现代汉语“再A一点”格式研究[D]. 王宗泉.暨南大学 2012
[6]从不同语体看现代汉语动词重叠的不平衡性[D]. 刘世亮.西北师范大学 2012
[7]隐性差比构式“A-点”的句法分布及其语义分析[D]. 李健.上海师范大学 2012
[8]汉语“得”的语法化研究[D]. 匡存玖.四川师范大学 2008
[9]“X点”与“X些”的比较研究[D]. 张传霞.华中师范大学 2008
[10]“V不得”及其相关问题研究[D]. 赵宁.上海师范大学 2008
本文编号:2988765
【文章来源】:郑州大学河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8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 研究综述
二 有待研究之处
三 研究理论和方法
四 语料来源
第一章 “V得A一点”构式的语表形式特点
第一节 变项V、A的语音特点
一 变项V、A的音节特点
第二节 “V得A一点”构式的语法特点
一 变项V、A的语法特点
二 “V得A一点”构式的变体形式
三 “V得A一点”构式的用法
四 “V得A一点”构式的句法功能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V得A一点”构式的语义特点
第一节 变项V、A的语义特征
一 变项V的语义特征
二 变项A的语义特征
第二节 “V得A一点”的构式义及构式压制
一 构式义
二 构式压制
第三节 “V得A一点”构式的整体语义特点
一 语义的模糊性
二 语义的调控性
三 语义的规律性
第四节 “V得A一点”构式的语义指向
第五节 “V得A一点”构式的表义类型
一 表动作义
二 表性状
三 表褒义
四 表贬义
第六节 “V得A一点”构式的语义分布
第七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V得A一点”构式的语用特点
第一节 “V得A一点”构式的语用功能
一 “V得A一点”构式的表义功能
二 “V得A一点”构式凸显焦点功能
三 “V得A一点”构式具有篇章衔接功能
第二节 “V得A一点”构式的感情色彩
一 “V得A一点”构式表褒义
二 “V得A一点”构式表中性
三 “V得A一点”构式表贬义
第三节 “V得A一点”构式的语体色彩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V得A一点”构式的历时演变
第一节 “V得A一点”构式的历时发展过程
一 “一点”的虚化过程
二 “V得A一点”构式的来源
三 “V得A一点”构式的出现时间
四 “V得A一点”构式的发展轨迹
五 “V得A一点”构式的历时分布
第二节 “V得A一点”构式形成与发展的原因
一 “V得A一点”构式形成与发展的内因
二 “V得A一点”构式形成与发展的外因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X)看P怎么Y”构式研究[J]. 骆琳,陈俞蓉. 语言研究. 2019(02)
[2]汉语模糊语义的认知分析[J]. 赵鹏程. 现代语文. 2018(08)
[3]构式压制还是词汇压制——再论“被自杀”[J]. 庞加光.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8(02)
[4]四字词语可独立成句的理据探究[J]. 郭晏佐.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7(09)
[5]现代汉语“形容词+‘一点’”的语义特征分析[J]. 邹晓玲.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16(07)
[6]构式语法理论有待深究的三个问题[J]. 陆俭明.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4)
[7]汉语祈使句的研究现状[J]. 司罗红. 鸡西大学学报. 2016(03)
[8]“有(一)点(儿)”和“(一)点(儿)”的语义、语用对比[J]. 葛锴桢. 华文教学与研究. 2015(03)
[9]汉语评价构式“A了一点”[J]. 胡清国,蔡素萍. 汉语学习. 2015(04)
[10]构式“要多A有多A”的跨句语法化[J]. 汪国胜,杨黎黎,李沛. 语文研究. 2015(02)
博士论文
[1]汉语指示语及其篇章衔接功能研究[D]. 金宝荣.复旦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当代汉语新兴句式“敢不敢再X一点”研究[D]. 郭宏跃.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7
[2]“V得一手好N”多角度研究[D]. 王娜.浙江师范大学 2016
[3]词语感情色彩的变化及色彩义教学[D]. 李航.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6
[4]“V点儿(0)”的多视角研究[D]. 张亚婧.浙江师范大学 2013
[5]现代汉语“再A一点”格式研究[D]. 王宗泉.暨南大学 2012
[6]从不同语体看现代汉语动词重叠的不平衡性[D]. 刘世亮.西北师范大学 2012
[7]隐性差比构式“A-点”的句法分布及其语义分析[D]. 李健.上海师范大学 2012
[8]汉语“得”的语法化研究[D]. 匡存玖.四川师范大学 2008
[9]“X点”与“X些”的比较研究[D]. 张传霞.华中师范大学 2008
[10]“V不得”及其相关问题研究[D]. 赵宁.上海师范大学 2008
本文编号:29887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988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