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镜花缘》修辞格的认知探析

发布时间:2021-01-28 06:09
  修辞格的研究历来是传统修辞学研究的重中之重,而每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从修辞角度来看,都是独具一格的修辞体系,对修辞格的分析研究离不开优秀的文学作品,文学作品是修辞格研究的物质载体。而作为文学形式之一的小说,研究其文本语言中所用修辞格,前期一些学者也做过相关研究,但从研究方法上看多是局限于对小说文本中所用修辞格作表面的描述和分类说明,不能深入地分析研究各种修辞格形成的认知心理和运行机制,修辞格的研究一度停滞不前,难以与时代同步,难以达到理论上的突破和创新。正因为如此,本论文选取清中叶才学小说的代表作《镜花缘》作为修辞格研究的语料文本,结合当前国内外理论前沿的认知理论,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对小说文本中修辞格的运用作出尝试性的解释,探索修辞格的形成机制和认知动因,为小说文本中修辞现象的理解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深化修辞格研究的理论。论文正文共三章,其中第二、第三章是文章重心所在,从认知的角度来深度诠释《镜花缘》中所用修辞格。第一章共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简单交代了《镜花缘》中涉及到的11种常用修辞格,将这些修辞格的运用与作者的创作动机相联系。第二部分简要讨论了《镜花缘》修辞格的语料价值和本文的研... 

【文章来源】:扬州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6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节 认知与修辞格
    第二节 清代才学小说与修辞
第一章 《镜花缘》修辞格
    第一节 《镜花缘》中常用修辞格
    第二节 《镜花缘》修辞格语料价值及研究方法
    第三节 《镜花缘》修辞格认知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从思维的角度分析修辞格的认知心理机制
    第一节 思维与认知
    第二节 代换思维与《镜花缘》修辞格
        一、譬喻
            1、明喻
            2、隐喻
            3、借喻
        二、借代
            1、事物和事物的特征或标志相代
            2、事物和事物的材料或工具相代
        三、代换思维在《镜花缘》其他修辞格中的延伸
            1、引用
            2、双关
    第三节 创造性思维与《镜花缘》中修辞格
        一、夸张
        二、仿拟
        三、飞白
        四、析字
    第四节 求美思维与《镜花缘》修辞格
        一、对偶
        二、排比
        三、复叠
第三章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修辞格的认知生成机制
    第一节 隐喻、转喻与《镜花缘》修辞格
        一、隐喻与譬喻
        二、转喻与借代
    第二节 基本范畴和原型理论与《镜花缘》修辞格
        一、仿拟
        二、飞白
    第三节 自主——依存分析框架与《镜花缘》修辞格
        一、双关
        二、引用与析字
    第四节 象似性与《镜花缘》修辞格
        一、对偶
        二、排比和复叠
    第五节 概念整合理论和夸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文学语言的特征及其认知分析[J]. 赵永刚.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05)
[2]双关语的认知机理分析[J]. 王鑫.  韶关学院学报. 2009(04)
[3]当代认知语言学隐喻研究[J]. 李毅.  山东社会科学. 2009(03)
[4]概念整合理论对移就的阐释[J]. 朱勇玲.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1)
[5]关联理论的认知修辞学说(下)[J]. 蒋严.  修辞学习. 2008(04)
[6]关联理论的认知修辞学说(上)[J]. 蒋严.  修辞学习. 2008(03)
[7]谈谈修辞学的发展取向[J]. 沈家煊.  修辞学习. 2008(02)
[8]关于汉语修辞研究的一点想法[J]. 陆俭明.  修辞学习. 2008(02)
[9]探索新的理论与方法 重铸中国修辞学的辉煌[J]. 邵敬敏.  修辞学习. 2008(02)
[10]自主和依存——语言表达形式生成机理的一种分析框架[J]. 徐盛桓.  外语学刊. 2007(02)

硕士论文
[1]清代才学小说成因审视与价值重估[D]. 王世立.天津师范大学 2005
[2]夸张的认知研究[D]. 胡华林.南昌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0044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30044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188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