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若干疑难字词句考证
发布时间:2021-02-17 17:21
《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学的经典之作,不乏学者为其做注。但由于认知理解的角度不同,学者们对《荀子》中某些疑难字词句的理解存在争议,这给后人阅读、理解《荀子》造成了困扰。纵观《荀子》的注本。我们发现,历代学者们大多采用传统的训诂方法,如形训、义训、声训等,在具体的注释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忽视语言的历史性原则、以情理来推测词义等。我们迫切需要订正讹误,端正大家的认知。我们选取了《荀子》中若干疑难字词句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字词疑义考证、句读考证及衍字、讹字考证三类,采用传统训诂与现代语言学理论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考察。字词疑义考证这一章,我们共考证7例。经过考察,我们发现“参”若作数字来讲,不能后接动词构成状中结构,“参”应为动词,“参省”即为“参验省察”义,而不应将“参”释为“三”;“辩而不说”的“说”应为“解释”义而不是“被称说”,这里是强调两个同义词之间的差别;“至忠为贼”应为被动句,“贼”是动词;“倾覆人”中的“倾覆”根据其针对对象的不同,释义也有所不同,此处应是“倾轧陷害”义;“又谁为戒”的“谁”是介词“为”引进的宾语,此处前置了;“霍焉离耳”的“霍焉”描写的应是“疾速貌”而非“涣散...
【文章来源】:上海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8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荀子与《荀子》
1.3.2 《荀子》的注本
1.3.3 现代学者对《荀子》的研究
1.4 研究方法
1.4.1 研究方法阐释
1.4.2 语料的选择
1.5 疑难字词句界定及分章说明
第二章 字词疑义考证
2.1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中“参”字释义
2.2 “辩而不说者,争也”中“说”字释义
2.3 “修正为笑,至忠为贼”中“贼”字之辨
2.4 “妒嫉怨诽以倾覆人”中“倾覆”释义
2.5 “又谁为戒”中“谁”字之辨
2.6 “霍焉离耳”中“霍焉”释义
2.7 “若振槁然”中“振”字释义
第三章 句读考证
3.1 “如是,则齐必断而为四三,国若假城然耳”句读之辨
3.2 “一家得周道,举而用之,不蔽于成积也”句读之辨
3.3 “以独则足乐,意者其是邪”句读之辨
3.4 “用大儒,则百里之地久”句读之辨
第四章 衍字、讹字考证
4.1 “中庸民,不待政而化”中“中庸民”衍字考辨
4.2 “脩道而不贰”中“脩”字之辨
4.3 “乘大路,趋越席,以养安”中“趋”衍字之辨
4.4 “伊稽首,不其有来乎”中“稽首”讹字之辨
第五章 余论
5.1 考证《荀子》疑难字词句的方法论启示
5.2 本文遗留的问题及不足
5.3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X而Y之”构件语义特征分析[J]. 王连盛,石文丽.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5)
[2]《荀子》“倾覆”释义[J]. 刘忠华,赵诗嫚.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16(01)
[3]《论语》词语考释五则——兼论“词的不自由”对字词置换的制约[J]. 杨逢彬. 长江学术. 2015(03)
[4]“意义不同,分布也不同”原理在古书疑难词句考释中的实践——以《论语》《孟子》《汉书》为例[J]. 杨逢彬.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2)
[5]从现代语言学角度看荀子语言观[J]. 王薇.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01)
[6]释“脩道而不贰”[J]. 李朝虹.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1)
[7]杨倞注《荀子》勘误[J]. 霍生玉.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08(02)
[8]《荀子》训诂札记四则[J]. 于峻嵘. 语文研究. 2007(04)
[9]《荀子》诸注误说举例[J]. 霍生玉.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6(05)
[10]《荀子》正文训诂[J]. 王明春. 枣庄学院学报. 2005(01)
博士论文
[1]古代汉语标记被动式研究[D]. 曹凤霞.吉林大学 2012
[2]《荀子》词汇研究[D]. 鲁六.山东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王念孙、俞樾、孙诒让《荀子》校注研究[D]. 袁靓.吉首大学 2013
[2]朱熹《论语集注》训诂研究[D]. 路晓.苏州大学 2012
[3]《荀子》形容词谓语句研究[D]. 赵丛娜.陕西师范大学 2012
[4]《荀子》杨倞注复音词研究[D]. 杨爱萍.河北师范大学 2010
[5]《荀子》述宾语义关系研究[D]. 常艳勇.山东师范大学 2009
[6]《孟子正义》训诂研究[D]. 任坚.西北师范大学 2007
[7]《荀子》名词同义关系研究[D]. 周春霞.内蒙古大学 2006
[8]《荀子》反义词研究[D]. 刘献琦.山东师范大学 2006
[9]《荀子》谓词转指研究[D]. 张俊.西南大学 2006
[10]《荀子》单音节反义词研究[D]. 李永芳.吉林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038297
【文章来源】:上海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8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荀子与《荀子》
1.3.2 《荀子》的注本
1.3.3 现代学者对《荀子》的研究
1.4 研究方法
1.4.1 研究方法阐释
1.4.2 语料的选择
1.5 疑难字词句界定及分章说明
第二章 字词疑义考证
2.1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中“参”字释义
2.2 “辩而不说者,争也”中“说”字释义
2.3 “修正为笑,至忠为贼”中“贼”字之辨
2.4 “妒嫉怨诽以倾覆人”中“倾覆”释义
2.5 “又谁为戒”中“谁”字之辨
2.6 “霍焉离耳”中“霍焉”释义
2.7 “若振槁然”中“振”字释义
第三章 句读考证
3.1 “如是,则齐必断而为四三,国若假城然耳”句读之辨
3.2 “一家得周道,举而用之,不蔽于成积也”句读之辨
3.3 “以独则足乐,意者其是邪”句读之辨
3.4 “用大儒,则百里之地久”句读之辨
第四章 衍字、讹字考证
4.1 “中庸民,不待政而化”中“中庸民”衍字考辨
4.2 “脩道而不贰”中“脩”字之辨
4.3 “乘大路,趋越席,以养安”中“趋”衍字之辨
4.4 “伊稽首,不其有来乎”中“稽首”讹字之辨
第五章 余论
5.1 考证《荀子》疑难字词句的方法论启示
5.2 本文遗留的问题及不足
5.3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X而Y之”构件语义特征分析[J]. 王连盛,石文丽.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5)
[2]《荀子》“倾覆”释义[J]. 刘忠华,赵诗嫚.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16(01)
[3]《论语》词语考释五则——兼论“词的不自由”对字词置换的制约[J]. 杨逢彬. 长江学术. 2015(03)
[4]“意义不同,分布也不同”原理在古书疑难词句考释中的实践——以《论语》《孟子》《汉书》为例[J]. 杨逢彬.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2)
[5]从现代语言学角度看荀子语言观[J]. 王薇.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01)
[6]释“脩道而不贰”[J]. 李朝虹.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1)
[7]杨倞注《荀子》勘误[J]. 霍生玉.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08(02)
[8]《荀子》训诂札记四则[J]. 于峻嵘. 语文研究. 2007(04)
[9]《荀子》诸注误说举例[J]. 霍生玉.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6(05)
[10]《荀子》正文训诂[J]. 王明春. 枣庄学院学报. 2005(01)
博士论文
[1]古代汉语标记被动式研究[D]. 曹凤霞.吉林大学 2012
[2]《荀子》词汇研究[D]. 鲁六.山东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王念孙、俞樾、孙诒让《荀子》校注研究[D]. 袁靓.吉首大学 2013
[2]朱熹《论语集注》训诂研究[D]. 路晓.苏州大学 2012
[3]《荀子》形容词谓语句研究[D]. 赵丛娜.陕西师范大学 2012
[4]《荀子》杨倞注复音词研究[D]. 杨爱萍.河北师范大学 2010
[5]《荀子》述宾语义关系研究[D]. 常艳勇.山东师范大学 2009
[6]《孟子正义》训诂研究[D]. 任坚.西北师范大学 2007
[7]《荀子》名词同义关系研究[D]. 周春霞.内蒙古大学 2006
[8]《荀子》反义词研究[D]. 刘献琦.山东师范大学 2006
[9]《荀子》谓词转指研究[D]. 张俊.西南大学 2006
[10]《荀子》单音节反义词研究[D]. 李永芳.吉林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0382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3038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