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符号学视角下的隐喻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04 10:08
  作为最复杂和最有魅力的意义之谜,隐喻在语言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以及在人类对世界进行概念化和表达中都起着重要作用。也因此,隐喻成为了不同学科、众多学者探究的兴趣所在,在经历了修辞学、语言学、心理学、文学、哲学等学科的研究之后,隐喻展现出了不同的面貌。但不可否认的是,不同学科中的隐喻研究都存在着优势与不足。我们在文中详细考察了历史上隐喻研究的多重向度及其面临的困境,而后提出了符号学视角下进行隐喻研究的合法性。符号学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法论具有强大的阐释力,我们的目的是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用符号学的一般方法论原理对隐喻问题进行符号学阐释。从符号学的视角来分析隐喻的性质、隐喻的生成基础、生成过程和生成结果,把隐喻放在符号学的学科下进行解读。我们的立足点是把隐喻看做语言符号的使用,其动态的生成过程可以从符号关系的角度出发,符号所指间的相似性是隐喻生成的静态基础,符号使用者在主观积极联想的基础上建构符号所指间的相似性则是隐喻生成的动态过程,而符号所指的层级衍生是隐喻生成的结果。利用最有学术张力和解释力的符号学理论分析充斥人类生活的隐喻,符号学深入到语言的具体问题,在发挥符号学方法论解释力的同... 

【文章来源】:黑龙江大学黑龙江省

【文章页数】:17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隐喻研究现状
        一、西方隐喻研究现状
        二、国内隐喻研究现状
        三、俄罗斯隐喻研究现状
    第三节 符号学视角下隐喻研究的意义
第一章 隐喻研究的多重向度与困境
    第一节 隐喻研究的多重向度
        一、隐喻的修辞学研究
        二、隐喻的哲学研究
        三、隐喻的语言学研究
        四、隐喻的认知语言学研究
    第二节 隐喻多重向度研究的困境
        一、修辞学对隐喻研究的贡献与局限
        二、语言学对隐喻研究的贡献与局限
        三、认知语言学对隐喻研究的贡献与局限
第二章 符号学研究隐喻的合法性
    第一节 符号学研究简史
        一、希腊罗马时期的符号学思想
        二、中世纪时期的符号学思想
        三、近、现代时期的符号学思想
    第二节 符号学的方法论研究
        一、二分法
        二、三分法
    第三节 走向符号学的隐喻研究
        一、语言符号学
        二、隐喻与符号
        三、隐喻与符号关系
第三章 隐喻生成的静态基础——符号间的相似性
    第一节 符号间的相似性
        一、符号学研究隐喻的前景
        二、相似性与隐喻关系的解读
        三、相似性的类型
    第二节 符号象似性
        一、符号任意性与象似性
        二、象似性理论
        三、隐喻与象似性
第四章 隐喻生成的动态机制—符号间相似性的构建
    第一节 隐喻建构过程中的主体考察
        一、主体·主体性·主体间性
        二、隐喻建构中主体的共性和个性因素
    第二节 符号间相似性的构建形式
        一、用表示具体事物或现象的符号转而表示另一具体事物或现象
        二、用表示具体事物或现象的符号转而表示抽象事物或现象
        三、用表示抽象事物或现象的符号转而表示具体事物或现象
        四、用表示抽象事物或现象的符号转而表示另一抽象事物或现象
    第三节 隐喻的特征
        一、形象性
        二、新奇性
        三、普遍性
        四、动态生成性
        五、语义模糊性
        六、民族文化性
第五章 隐喻生成的结果与符号学解读
    第一节 语言符号的系统性与层级性研究
        一、索绪尔的语言系统观研究
        二、语言符号系统的层级性研究
    第二节 符号学视角下的隐喻意义
        一、字面意义与隐喻意义
        二、隐喻与一词多义现象的关系探究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详细摘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韩礼德的“语言层次”[J]. 杨卫东.  作家. 2009(24)
[2]从后现代哲学的人本观看语言象似性——语言学研究新增长点之六:象似性的哲学基础与教学应用[J]. 王寅.  外语学刊. 2009(06)
[3]先验符号学中的语用思维——论阿佩尔的先验语用哲学观[J]. 崔凤娟.  外语学刊. 2009(02)
[4]认知语言学视角下术语的隐喻性解析[J]. 吴哲.  中国俄语教学. 2009(01)
[5]马克思的主体性思想:含义、方法与维度[J]. 洪波.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08(08)
[6]阿鲁玖诺娃的隐喻观[J]. 杨华.  外语研究. 2008(03)
[7]超越字面意义的疆域——隐喻歧义的理解及消解[J]. 石洛祥,李力.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8(06)
[8]论隐喻的相似性[J]. 李善廷.  中国俄语教学. 2008(01)
[9]熟语语义的加工模式与其影响因素[J]. 朱风云,张辉.  外语研究. 2007(04)
[10]隐喻产生的符号学阐释[J]. 赵同林.  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02)



本文编号:30630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30630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72a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