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起”的句法、语义及语法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13 22:27
这篇文章我们主要从共时和历时两个方面来研究“V起”结构。共时方面我们主要讨论了“V起”的句法、语义特点。句法方面得出的结论是:从音节方面来说,“V”主要是单音节动词;“V起”的语法功能是作谓语和定语,不过主要是作谓语;“V起”结构可以和“了”、“着”、“过”共现,但“了”、“着”、“过”只能出现在“V起”结构的后面,这主要是“V”和“起”结合比较紧密引起的。语义方面得出的结论是:“V起”结构中的“起”有三个语法意义:趋向义、结果义、始续义。另外“V起”还可以作话题标记。接着我们讨论了“V起”中表达不同意义的“起”的性质,我们把“起”的性质分为趋向动词和准表体助词。为了更好的掌握“V起”结构,我们对动词“V”进行了语义特征分析,得出:“起”表趋向义,V的语义特征为[+向上位移];“起”表结果义,V的语义特征为[+聚拢∕+隐存∕+凸起];“起”表始续义,V的语义特征为[+动态持续]。“V起”话题标记中的“V”和“起”都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只能从整个“V起”结构来判断“V起”的意义。在对现代汉语“V起”结构的句法和语义共时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又从历时角度分析了“起”的语法化过程,并从认知的角度来...
【文章来源】:河南大学河南省
【文章页数】:4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研究状况
1. 对趋向补语的研究
2. 对“V 起”的个案研究
(二) 研究内容
一、“V 起”的句法分析
(一) “V 起”动趋结构中“V”的音节考察
(二) V 起”的句法功能
(三) “V 起”与“了”、“着”、“过”的共现
二、“V 起”的语义分析
(一) “V 起”中“起”的语法意义
1. 趋向义
2. 结果义
3. 始续义
(二) “V 起”中“起”的语法意义的认知解释
(三) “V 起”中“起”的性质
(四) 话题标记“V 起”
(五) “V 起”中“V”的语义特征的考察
1. 趋向义“起”与动词“V”的语义特征
2. 结果义“起”与动词“V”的语义特征
3. 始续义“起”与动词“V”的语义特征
4. 话题标记“V 起”与动词“V”语义特征
三、“V 起”结构中“起”的语法化过程
(一) “V 起”结构中“起”的语法化过程
(二) “起”语法化的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汉语话题研究评述[J]. 余久宪.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08(05)
[2]《词汇化与语言演变》述介[J]. 尉万传.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7(06)
[3]从词汇化的角度看粘合式动补结构的性质[J]. 董秀芳. 语言科学. 2007(01)
[4]语用原则、语用推理和语义演变[J]. 沈家煊.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4(04)
[5]动趋式“V起来”的语义分化及其句法表现[J]. 贺阳. 语言研究. 2004(03)
[6]“动+趋+了”和“动+了+趋”补议[J]. 杨德峰. 中国语文. 2001(04)
[7]“V双+N双”短语的理解因素[J]. 张国宪. 中国语文. 1997(03)
[8]形容词动态化的趋向态模式[J]. 邢福义.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05)
[9]动后趋向动词性质研究述评[J]. 陈昌来. 汉语学习. 1994(02)
[10]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J]. 胡裕树,范晓.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3(02)
硕士论文
[1]现代汉语“起来”及其语法化[D]. 王寒娜.扬州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081013
【文章来源】:河南大学河南省
【文章页数】:4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研究状况
1. 对趋向补语的研究
2. 对“V 起”的个案研究
(二) 研究内容
一、“V 起”的句法分析
(一) “V 起”动趋结构中“V”的音节考察
(二) V 起”的句法功能
(三) “V 起”与“了”、“着”、“过”的共现
二、“V 起”的语义分析
(一) “V 起”中“起”的语法意义
1. 趋向义
2. 结果义
3. 始续义
(二) “V 起”中“起”的语法意义的认知解释
(三) “V 起”中“起”的性质
(四) 话题标记“V 起”
(五) “V 起”中“V”的语义特征的考察
1. 趋向义“起”与动词“V”的语义特征
2. 结果义“起”与动词“V”的语义特征
3. 始续义“起”与动词“V”的语义特征
4. 话题标记“V 起”与动词“V”语义特征
三、“V 起”结构中“起”的语法化过程
(一) “V 起”结构中“起”的语法化过程
(二) “起”语法化的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汉语话题研究评述[J]. 余久宪.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08(05)
[2]《词汇化与语言演变》述介[J]. 尉万传.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7(06)
[3]从词汇化的角度看粘合式动补结构的性质[J]. 董秀芳. 语言科学. 2007(01)
[4]语用原则、语用推理和语义演变[J]. 沈家煊.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4(04)
[5]动趋式“V起来”的语义分化及其句法表现[J]. 贺阳. 语言研究. 2004(03)
[6]“动+趋+了”和“动+了+趋”补议[J]. 杨德峰. 中国语文. 2001(04)
[7]“V双+N双”短语的理解因素[J]. 张国宪. 中国语文. 1997(03)
[8]形容词动态化的趋向态模式[J]. 邢福义.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05)
[9]动后趋向动词性质研究述评[J]. 陈昌来. 汉语学习. 1994(02)
[10]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J]. 胡裕树,范晓.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3(02)
硕士论文
[1]现代汉语“起来”及其语法化[D]. 王寒娜.扬州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0810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3081013.html